戏剧改良与戏院改造
辛亥革命网 2010-11-16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权伟新 查看:
新文化运动批判中国传统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学”,不仅仅在文学革命方面得到突破,产生了新文学,而且在戏剧方面,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主要表现在戏剧改良和戏院改造两个方面。这两个是同步进行的,是新文化运动迅速在广大民众中发挥启蒙的效果。
一、戏剧改良和西方戏剧理论的引进
鸦片战争以后,上海成为通商口岸。一些外国的戏剧爱好者在上海排练西洋戏剧,引起了中国本土人士的好奇,但是这只是一些人在自娱自乐。辛亥革命后直至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思潮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先进的中国人本着科学的态度,掀起了戏剧改良的讨论,认为传统戏曲缺乏科学性,鼓吹戏剧观念的更新,倡导戏剧要以面向社会人生,以改造社会和教育人为目的。与此同时,他们引进西方的戏剧理论和作品,使英国的莎士比亚和挪威的易卜生的戏剧作品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在戏剧改良的讨论和译介西方戏剧作品的过程中,《新青年》杂志站在时代的潮流前头,先后刊出了“易卜生专号”和“戏剧改良专号”,这两个专号,在20世纪中国戏剧史上具有不可估量的深远意义,在某种程度上讲,这是此后几十年中国戏剧发展的思想库。
图1:《新青年》第四卷第六号——“易卜生专号”。
二、新戏剧的舞台实践
新戏剧的舞台实践,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戏剧中吸收西方戏剧理论和表演方式,推陈出新,以新的姿态出现在舞台上;另一方面是西方新剧种的引进和本土化的历程。
中国传统戏剧的改良,首推京剧。在此之前,京剧主要局限于以宫廷为中心的一个小区域内,一个很狭小的观众圈里。20世纪初期,特别是新文化运动实践,京剧不断扩大它的影响范围,在很短的时间里成为了备受全国关注的大剧种,使得京剧以“国剧”的头衔在20世纪戏剧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在这过程中,梅兰芳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梅兰芳(1894~1961),名澜,字畹华,江苏泰州人,出身于梨园世家。他刻苦学习,广泛参与舞台实践,在对京剧表演加以创造的基础上, 吸收了西方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时装新戏《孽海波澜》就是他对京剧改良的一个作品,此后他编演了很多新戏,创造了很多表现手法,《贵妃醉酒》、《嫦娥奔月》、《霸王别姬》等多部戏剧影响至今。在京剧风靡全国的同时,“文明戏”也逐渐兴起。这种对中国传统戏剧形式上的反动,是对当时已经程式化的表演方式的改良。在“文明戏”引进初期,中国人表演的西方戏剧的水平极其有限,它之所以能在中国备受青睐,是当时知识分子的对传统戏剧的批判有关。尽管如此,它的出现昭示着西方戏剧的引进对中国传统戏剧进行根本性改良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