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美术之砥柱——西洋画的传播

辛亥革命网 2010-11-16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权伟新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最值得一提的大事莫过于西洋画在中国的引入和传播。西洋画主要是指西洋传入中国的油画,包括伴随油画而来的素描、水
 

  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最值得一提的大事莫过于西洋画在中国的引入和传播。西洋画主要是指西洋传入中国的油画,包括伴随油画而来的素描、水彩、水粉画等,是作为一种来自西方的异质文化在中国生根、发芽,逐渐成长起来的。

  一、西洋画的拓荒期

  真正意义上的西洋画传入中国,最早可追溯到明代,在清代有新的发展。这时期大多为皇宫御用,停留在装饰宫苑的消遣趣味上。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进入中西方交流的浪潮中,在中国条约通商口岸城市中,油画创作异军突起。在这个时候,土山湾画馆在上海诞生。这个被后世称为“中国西洋画之摇篮”的机构是西方天主教徒开设的,培养中国人从事天主教绘画、雕刻和印刷工作的工艺院,其中有教授西洋画法。虽然土山湾以传教为目的,但是它“陶冶出之人物”,诸如周湘、张聿光、徐咏清等,成为民国初期本土探索西洋画的先驱。

  西洋画的引进和传播主要是通过留学生来推进的。清末民初,青年画家渴望摆脱传统画法的束缚,希望寻找一条拯救民族绘画日趋危亡的途径,到日本欧美留学学习西洋画法。这一时期有李叔同、高剑父、杨白民等杰出代表;辛亥革命后,民主与科学思想得到广泛传播,艺术救国成为青年画家渴求的真理,随之而来一股留学东瀛与西方取经的近代学潮,李超士、陈抱一、林风眠、徐悲鸿、林文铮等就在之列。他们回国之后,西洋画才真正在中国被正式引入:一方面,这些留学生介绍西洋画家和西洋化理论,把近代西方铅笔素描、木炭、水彩、粉画、油画等画种传播到中国,从而打破中国文人单一不变的程式和封闭、沉积的体系,给中国美术注入新的营养。另一方面,他们从事近代美术教育,建立成体系的西画教育系统。如1912年刘海粟创办的上海图画学术院,1919年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先生倡导开办了第一所国立美术学校——北京美术学校(校长林风眠)等。这些美术院校为西画在中国的传播培养了后续的人才,对西洋画在中国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图1:二十世纪初期的土山湾画馆

  二、西洋画的风云十年

  20世纪20年代起,西洋画在中国广泛传播并确立在中国画坛上的地位。以上海为据点,在画坛掀起一股新美术运动的浪潮,猛烈冲击着陈旧的画坛,西洋画的发展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主要表现在:(一)开设西画的私立美术院校不断涌现,而且此时艺术院校陆续获得民国政府官方的正式备案认可,中国的西画美术教育走上正规化的成长道路。(二)各种西画美术社团成立,如艺术运动社、决澜社等,它们所到来的冲击,不亚于民初的人体美术风波。(三)美术展览盛极一时,1929和1937年的两次大型全国美展,西洋画居重要一席。(四)西洋画的艺评达到高峰,出现一批艺术杂志,形成庞大的艺术评论格局。20年代后期到抗日战争之前,成为西洋画发展的辉煌时期。

  此时的西洋画风格流派多元化,形成了写实主义、印象主义和现代主义三种风格并立的局面。写实主义绘画是近现代中国西洋画的主流,在技法上讲究写实,在题材上关注人生、关注现实。其代表人物是徐悲鸿,他把法国古典主义作为艺术样板移植到中国,同时他把学院主义教学体系引入中国,把“形似”作为造型的根本任务,由此培养出一大批写实主义的中国画家,如吴作人、吕斯百等。印象主义注重“写意”,注重光与影的表现,强调主观理性和个性的表现。以“艺术叛徒”自居的刘海粟,看中了与其狂放性格暗合的印象主义,蔡元培曾评论刘的画作“个性十分强烈”,注重诗意的表现。现代主义风格是指20世纪以来在欧美形成的新兴画派,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上标新立异,强调表现画家的主观精神。林风眠和以庞薰琹为代表的决澜社在推进现代主义绘画在中国的发展中起了关键作用。多元化的风格使中国西洋画呈现丰富多彩的局面,同时,这些艺术家的努力也使得西洋画开始了中国本土化的进程。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