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话剧百年(2)

辛亥革命网 2010-11-16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权伟新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以后,先进中国人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倡导新文化以满足人们对新事物的追求。在话剧方面,郭沫若、田汉、洪深、曹禺,欧阳予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话剧的茁壮成长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话剧的大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在国家的扶持下建立了很多剧院,如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实验话剧院、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以及各种地方性的话剧团,这些剧院的建立,开始了中国话剧的正规化的舞台艺术的探索。一些知名的老剧作家利用这样优越的条件,创作了一些新作。郭沫若的《蔡文姬》、《武则天》、田汉的《关汉卿》、老舍的《茶馆》等作品,成为了新中国话剧创作的经典之作。这个时期的剧目主要是表现在追忆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和对新生活的向往。这一阶段的话剧发展最重要的引进了苏联的经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表演系成为指导中国戏剧院校教学和戏剧院团演出的系统方法,自此中国话剧的人才培养才有一套标准的训练方法,舞台实践水平的提高,推动了中国话剧的茁壮成长。

图3:老舍的《茶馆》,一九五八年首演时的剧照。

  改革开放新时期,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的话剧之风刮入了中国,引起了理论界和话剧创作人员的反思。新时代的审美需求呼唤话剧的写实标准和舞台艺术的多样化,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佳作应运而生;同时现代科技手段日渐大胆巧妙地运用到话剧舞台表演。在这样的条件下,新时期的中国话剧将迎来新的突破。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