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话剧百年

辛亥革命网 2010-11-16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权伟新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以后,先进中国人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倡导新文化以满足人们对新事物的追求。在话剧方面,郭沫若、田汉、洪深、曹禺,欧阳予
 

  清末以来,特别是戊戌变法之后,救亡图存的呼声一浪盖过一浪,“开民智,新民德”的要求导致了传统戏剧的改良和“新剧”的创建。话剧,当时称为“文明戏”的兴起,就是戏剧改良运动之一。1907年由李叔同等在日本组建“春柳社”和王钟声在上海成立的春阳社,分别在日本东京和中国上海上演《黑奴吁天记》,标志着中国话剧的开端。从此中国话剧在中华大地绽放。

  一、从辛亥到五四:中国话剧的本土化

  辛亥革命以后,先进中国人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倡导新文化以满足人们对新事物的追求。在话剧方面,郭沫若、田汉、洪深、曹禺,欧阳予倩、李健吾和成仿吾等先后开始话剧创作,他们的话剧在全国相继上演,被社会各个阶层所接受。在此期间,很多话剧至今还被人提起,如郭沫若的《王昭君》,田汉的《名优之死》,曹禺的《雷雨》、《日出》等,成为中国话剧的奠基之作。除此之外,许多著名的话剧社团,如欧阳予倩等参加的上海戏剧协社,田汉领导的南国社,夏衍等领导的上海艺术剧社等,这些话剧社团常年演出,并且在演出中探索本土化,迎合大多数观众的需求。正因为这样,中国人创造的话剧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把话剧艺术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同时,话剧的内容大多是宣传新思想,新文化,他们深入民间,对底层民众的启蒙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图1:曹禺的《雷雨》剧照

  二、抗日战争时期:动员民众,鼓舞士气的武器

  抗战时期,逐渐成熟的中国话剧以其短平快的艺术地点,在动员民众,鼓动抗战,振奋人心和鼓舞士气方面发挥极大的作用。在抗日根据地,成立了各种重要的专业剧团多达200多个。这些剧团创造了大量剧目,深入到人民大众中去演出,根据地观看演出的百姓人山人海。此外,在沦陷区话剧演出也蓬勃开展。1937年,由阳翰笙、洪深和田汉等在武汉成立的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号召全国戏剧人为抗战奋斗。在上海,重庆等地也纷纷投入用话剧来唤起中国人的看站热情,投身到抗战救亡中来。这一时期,演出了许多优秀作品,如郭沫若的《屈原》、《虎符》等;涌现了赵丹等众多知名的表演艺术家。

图2: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剧照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