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乐精粹经久不衰(2)

辛亥革命网 2010-11-15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权伟新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国乐”一词,古而有之,到近代,其意思实质乃指中国的传统音乐——曾经存在过的宫廷音乐、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和宗教音乐经世代相传、

               

     图2:华彦钧(阿炳)像

  如果说华彦钧是一种民间的原生态,那么刘天华的创作则是传统的“变种”,他改进传统音乐已经超越了传统音乐本义范畴,他用现代民族管弦本身的建立以及借鉴西方的和声、复调等手法来改编传统民族器乐曲,已近跨入了“专业化音乐创作”的门槛。刘天华(1895——1932),江苏江阴县人,从小就接触了二胡等传统乐器和西洋乐器,可谓学兼中西,正是这样的背景才让他在改编传统乐曲上如鱼得水。1927年,他参与建立“国乐改进社”,主张以中西调合,为传统音乐打出一条新路。作为实践,他改革二胡技巧,进一步提高它的表现力,并创作了“十大二胡名曲”,将二胡这一“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乐器提高到近代高等音乐学府专业乐器的地位。并且,他还最先将二胡、琵琶等民间乐器,引入我国新兴的专业音乐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二胡、琵琶演奏人才。

             图3:刘天华像

  民族器乐在近代中国的新发展体现了“国乐”的魅力和生命力,在建国后的现代中国它仍然在焕发着独特的光彩。建国后,由于国家的重视,对传统音乐进行了大规模的收集整理和抢救整理。如1950年杨荫浏和曹安和先生专门去无锡给阿炳录音,但年底阿炳忽然吐血身亡,录下的6首乐曲因而成为了阿炳的遗世之作。对福建南音、江南吹打等地区性乐种也进行了整理;在创作方面,《战马奔腾》、《草原小姐妹》等具有时代特色的民族器乐曲出现;而且,随着我国考古工作的重大发现,还出现了为部分失传了千年的古乐器进行穿凿的热潮,出现了瑟曲《淡月映鱼》、排箫曲《春莺啭》等优秀作品。

  中国传统音乐在这一百年走过的路,并不轻松,面临着近代来自西方的音乐专业化的浪潮,它走到了历史的“非主流”的地位,但从历史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中国专业化创作音乐也终将和古代保存下来的传统一起,融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范畴,中国传统音乐将通过不断的涅槃永葆活力,长盛不衰。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