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乐精粹经久不衰
辛亥革命网 2010-11-15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权伟新 查看:
“国乐”一词,古而有之,到近代,其意思实质乃指中国的传统音乐——曾经存在过的宫廷音乐、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和宗教音乐经世代相传、遗存至今的形式和作品。国乐在中国传统社会大放异彩,但是面临着近代来自西方的音乐专业化的浪潮,传统音乐何去何从?以中国传统民族器乐为例,接下来本文将呈现出“国乐”在失传与消失的威胁下,锐变和新生的“凤凰涅槃”的过程。
民族乐器在近代有新的变化和发展,主要是以民间地方性乐种的崛起、各种器乐演奏的社团的出现以及一些优秀艺人的创作和演奏为特点。近代民族器乐不只是文人自娱的文化,同时,在民间音乐生活中日益重要,由此而来的民族器乐合奏的地方性乐种发展起来,突出的代表是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江南丝竹主要流行于江苏南部、浙江西部、上海地区,因其乐队主要由二胡、扬琴、琵琶、三弦、笛、箫等丝竹类乐器组成而得名。江南丝竹演奏风格细腻温婉,乐曲多来自于民间风俗音乐和传统曲牌。自1911年成立最早的丝竹乐社“文明雅集”以来,丝竹乐逐渐兴盛,在全国都产生了影响。广东音乐是由粤剧等戏曲中的曲牌与过场音乐,又融合当地俚歌小曲而作润饰而改编的合奏,形成于清末民初的广东,流行于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带,后来风靡全国各大城市。其乐队编制独具特色,由开始的“五架头”(二弦、提琴、三弦、月琴、笛子)演变到后来的“三件头”(二胡、秦琴、扬琴),又增加了琵琶、箫等丝竹乐器,更加丰富了音乐表现力。广东音乐的乐曲结构一般短小精悍、一气呵成,旋律优美、富于歌唱性,《平湖秋月》、《步步高》、《饿马摇铃》等是其精品。
一些致力于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音乐社团在北京、上海纷纷成立。辛亥革命后,比较有影响的民间器乐社团有“天韵社”(1911年)、“大同乐会”(1920年)、“今虞琴社”(1920年)等,他们演习、演出丝竹乐、吹打乐、昆曲、古琴、琵琶等传统乐器,对传统乐谱进行整理、研究、改编和乐谱的刊行,并进行各种形式的演出和灌制唱片,为传统乐器的传承做了卓越的贡献。在这些社团中,以“大同乐会”最具代表性,它于1920年在上海诞生,创始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族音乐家——郑觐文。郑觐文(1872——1935),江苏江阴人,清末附贡生,他幼年爱好音乐,擅长江南丝竹,后从师学习琵琶、古琴,技艺大有进步,以古琴为最精。在古琴名家唐敬洵先生的精心培育下,琴艺高超,讲究韵味。他竭力主张复兴宫廷雅乐,以助于世界大同的实现,这一思想成为大同乐会建会的宗旨。大同乐会刊集旧谱、仿制失传的古代乐器、改进制作民族乐器,并演奏过由柳尧章根据传统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的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及《将军令》、《月儿高》,引起了一定的社会反响,为民族音乐的继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图1:大同乐会创始人郑觐文像
近代中国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民族艺术家,他们在民族乐器创作方面丰富了国乐在新时代的内涵,其中最耀眼的两位是华彦钧和刘天华。华彦钧(1893——1950),小名“阿炳”,江苏无锡人,从小跟着身为道士的父亲学习音乐技巧,成长为出色的民间艺人,35岁时双目失明,从此流落街头,卖艺为生。由于深厚的道教音乐文化底蕴和长期生活于社会底层,据说他会演奏270多首民间曲牌,虽然他留下的只有6首,但这6首他自创的乐曲,已足以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宝贵财富。尤其是《二泉映月》一曲(阿炳自己则称之为《依心曲》)最是体现一种“灵魂”的歌唱,全曲以一声凄楚的长叹开始,曲调速度变化不大,但是力度变化很大,时起时伏,扣人心弦,曲调婉转优美而又伤感苍凉,直抵人心。难怪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听了之后掩面而泣,说:“这种音乐只应当跪下去听。”华彦钧是我国传统音乐处于历史性交替时代铸造出来的一位民间音乐家,《二泉映月》则是他所体现的中国传统音乐的“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