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化60年:承载光荣与梦想(2)
辛亥革命网 2010-08-17 00:00 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四川日报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四川文化建设先后经历了创建和探索发展、改革开放等 ,四川文化60年:承载光荣与梦想,
四川文化60年大事记
1949年四川省地域内划分为中央直辖的重庆市和川东、川西、川南、川北4个行政公署,设置文教厅(局),管理文化教育事业。
1950年底全省共接管文化单位126个,其中民众教育馆(后改为文化馆)119个。
1952年随着4个行政公署撤销合并为四川省人民政府,于9月成立了四川省文化事业管理局。1954年12月更名为四川省文化局。
1982年省委提出振兴川剧,制定“抢救、继承、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
1982年我省周克芹创作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发表于1979年)获我国首届茅盾文学奖。迄今,四川已有5部作品获奖,是获得茅盾文学奖最多的省份。
1986年5月广汉三星堆蜀文化遗址发掘获重大发现。
1995年1月1日由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中国第一份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创刊。
2001年4月成都的金沙遗址发掘获重大发现。在此出土的“太阳神鸟”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2004年春四川省被确定为全国文化体制综合改革“不是试点的综合改革试点省份”。6月9日,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我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
2007年5月23日至6月10日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成都举办,2010年起该节永久落户成都。 2007年5月30日四川新华文轩在香港联交所挂牌。这是内地书业首家在境外上市的公司。
2008年12月5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面加快灾后文化恢复重建工作会议,提出加快灾后文化重建的总体思路。
灾后恢复重建,文化彰显力量
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大多数是文化资源富集、文化生态脆弱、文化基础薄弱、交通极其不便、经济发展滞后的民族地区、贫困山区和革命老区。省文化厅在第一时间启动文化抚慰工程,把文化送到灾区,发挥文化抚慰心灵的强大功效;抓住灾后恢复重建的契机,使灾区文化建设进入新里程。
地震发生后,省文化厅立即在灾区组织实施文化抚慰工程,大力开展“重建精神家园·文化安民行动”。以“心系灾区·情暖巴蜀”、“美丽四川·文化暖冬”、“抚慰心灵·振奋精神”、“城乡统筹·文化互融”等为主题,以农村和灾区为重点,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抗震救灾歌曲、舞台(剧)节目等各类文艺作品131个、美术书法摄影作品1520余件,出版专集11本,专刊35期,在灾区开展各类文艺演出850余场次,文化在特殊时期的特殊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灾后恢复重建,文化不能缺失。省文化厅在震后第一时间主持编制了《四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恢复重建规划》、《四川省汶川大地震文化遗产抢救保护规划大纲》、《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规划》、《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和《四川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恢复重建规划》,最终形成了《四川文化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全面吸收了四川的文化恢复重建规划,从重建基础、总体要求、重建目标、空间布局、城镇建设、公共服务、产业重建和精神家园等八个方面,规划了文化恢复重建的一系列项目,使文化恢复重建成为国家恢复重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恢复重建公共文化设施项目1049个,预算经费15.8亿元。
文物和文化遗产抢救保护项目153个,预算经费24.22亿元。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抢救项目66个,预算经费4.1亿元。
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项目39个,预算经费2.9亿元。
文化产业恢复重建项目79个,预算经费25.8亿元。
文化市场网点恢复重建项目2259个,预算经费7.4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