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化60年:承载光荣与梦想
辛亥革命网 2010-08-17 00:00 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四川日报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四川文化建设先后经历了创建和探索发展、改革开放等 ,四川文化60年:承载光荣与梦想,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四川文化建设先后经历了创建和探索发展、改革开放等历史阶段。这些历史的记忆承载着四川文化的光荣与梦想,为四川文化强省建设夯实了基础;这60年的光阴,记录了四川文化人的革新与进取,为四川文化迎接大发展、大繁荣铺下了厚重的基石。
建制:文化发展唱响序曲
1952年9月,正式成立四川省文化事业管理局,全省共有电影院44座、电影放映队71支、剧团173个、剧场105座、文化馆198个、公共图书馆7个、博物馆2所,较1950年有了较大增长,全省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有了初步的基础。
进入1953年,省文化局以川剧为中心推动戏曲改革,促进大中专院校的艺术教育发展。1955年5月,四川省川剧剧目鉴定委员会对川剧传统剧目进行集中鉴定,在2000余个剧目中,鉴定出剧目300余个,整理出版200余个。舞蹈《十大姐》、《西山跳月》、舞剧《芙蓉花》、歌曲《好久没到这方来》等流行全国。由国家举办的城乡电影发行放映网络逐步形成,全省实现了县县有文化馆,四川文物、图书藏量跃居全国前列。
1954年12月四川省文化事业管理局更名为四川省文化局。1956年末,全省正规电影院达56座、电影放映队471支、剧团195个、剧场151座、文化馆200个、公共图书馆26个、博物馆3所。
1961年至1962年春,文化事业再现生机,涌现出长篇小说《红岩》、话剧《今朝英雄》、歌曲《毛主席派人来》、电影《达吉和她的父亲》、舞蹈《康巴的春天》等优秀作品,版画《蒲公英》获国际金奖。1963年较1958年增设博物馆12所,图书事业形成了以公共图书馆为中心,高等院校和行业图书馆共同参与的新格局。
改革:30年奋进的最强音
从1978年到2009年的30年,是四川文化建设蓬勃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30年。全省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更加完善,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更加有力,文化艺术作品更加丰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完善,文化市场更加繁荣,四川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更加扩大,全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文化活力:劲吹改革春风
从1982年—1985年间,以川剧为代表的歌舞、杂技、话剧、京剧、木偶、曲艺等各门类舞台艺术蓬勃发展,全省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剧团增至240多个,演出剧目日臻丰富,表演队伍日趋壮大。开启了四川各类艺术表演团体陆续出访交流演出的国际通道。
1984年前后,由政府主办、群众参与、文化搭台、与当地商品(物资)交易会紧密结合的节日群众文化活动,在全省各地蓬勃开展,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了基层文化单位开展“以文补文”、“多业助文”的文化经营活动。文化馆、图书馆等事业单位的活力进一步增强,推动了基层文化工作的创新。
文化实力:不断放大的数字
从1990年起四川实施“百千万”(即百场戏剧、千场电影、万册图书)文化下乡、四川省少数民族艺术节、文化先进县(乡镇)创建活动,加快了文化设施建设步伐,截至1995年底,全省建立文化馆194个、公共图书馆127个,均较1980年翻了一番以上;文化站3500多个,80%以上的汉族地区乡镇有了文化站。1996年,民族地区的一专多能“乌兰牧骑式”演出队已达28支团队。
1997年,四川省人民政府首次承办全国性大型艺术演出活动——第五届中国艺术节,国内外52台剧(节)目参加展演、观众人数达15万人次。四川文艺创作以此为契机,为全国奉献了重点剧目17台。1995年至1999年,逐步建立了省、市(州)、县(区)、乡(镇)文化市场管理网络,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工作纳入了各地党委政府创建文明城市活动。1991年至1999年,四川文化艺术出访团组共计275批、4131人次,涉及4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别较之前10年增长2.5倍。
文化生产力:“松绑”后的破题与发展
随着“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社区)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送文化科技下乡工程”等文化工程的实施,到2008年,全省已建有文化(艺术)馆203个、公共图书馆154个、博物馆58所,艺术表演团体276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3873个,村(社区)文化室14702个,覆盖全省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形成。政府主导的“心连心”文化列车、百场公益讲座、千场文艺下乡、万场电影下农村、流动舞台进工地、川歌川舞慰问务工人员、乌兰牧骑走牧区等10项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活动,受到基层广大群众的欢迎。
四川已成为全国第三大游戏开发基地,全国第五大会展中心,拥有8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全国文化产业优秀企业。民营文化产业集团迅速崛起,成为我省文化产业的主力军。
川剧《变脸》、《易胆大》先后成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川剧《巴山秀才》荣获中宣部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优秀作品奖”。著名川剧编剧魏明伦等13人分获“文华单项奖”、“梅花奖”等14个全国性奖项。自贡、乐山、南充、德阳、达州等市的一批重点舞台艺术作品进入了国家艺术精品行列。全省城乡拥有200多个民间职业剧团,丰富了当地群众文化娱乐生活。
走过60年,站上新起点,全面提速四川文化建设,激发文化创造活力,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建设文化强省。
重建——抓紧筹备一批恢复重建重大工程项目,通过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带动文化恢复重建工作。做好对口援建工作协调,切实做好跟踪服务,从智力、政策和资金等各方面为灾区文化恢复重建提供支持和帮助,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惠民——落实集中安置点设立文化服务站建设项目,满足灾区群众读书看报、看电影、获取信息的基本文化需求。丰富文化服务项目,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完成文化抚慰、文化惠民的历史使命。
产业——以建设西部区域文化市场中心为目标,实施六大文化产业工程。建设成都—德阳—绵阳—阿坝—雅安—广元文化产业带和藏羌彝文化走廊,促进文化市场网点建设,增加文化就业。
改革——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壮大骨干文化企业,增强国办文化实力与民办文化活力,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分类指导、稳步推进艺术院团改革,深化文化综合执法改革。
人才——提高文化干部队伍素质,建设多层次的文化艺术专业人才梯队,培养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建立健全文化执法机构和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