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文化外交的杂技旋风:旧艺人的大转折(2)
辛亥革命网 2010-08-17 00:00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陈璐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带着“杂技”这个响亮的名字,新中国杂技一路蓬勃发展,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我国文化交流中演出国家最多、获得国际金奖最多、为国家
抗美援朝 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升华
1951年的春天,圆满完成演出交流任务的中华杂技团踏上了归国的路。火车从莫斯科走了6天才到达满洲里,进入祖国的怀抱,演员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激动和感慨。
火车很快就要到沈阳了,26岁的金业勤和几个年轻小伙子正在餐车上喝啤酒庆祝,队长突然满脸严肃地站到他们面前:“别吃了,快下车!”大家赶紧扔下筷子跑回车厢,收拾好东西排队下车。原来,他们接到命令,要跟随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去朝鲜参加慰问演出。听到这个消息,金业勤高兴得差点儿蹦起来。在苏联演出期间,他们就听说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消息,当时大家群情激奋,很多人把国外演出发的一点生活费全部捐献出来,还纷纷写申请赴朝慰问。现在机会终于来了,同志们自然是摩拳擦掌、情绪高昂。
过鸭绿江的时候,解放军给被炸坏的大桥搭上架子铺上木板,慰问团的卡车在夜幕的掩映下,一辆辆开过江去,把木板压得吱嘎乱响;因为美国飞机不停地在朝鲜上空盘旋,他们只能夜间行军,还不能打开车灯;大家靠着车帮,坐在自己的背包上,一听见枪响,就要迅速跳下车,找好地方掩体隐蔽起来。等警报解除,再爬上车继续前进。这些危险和困难丝毫没有吓倒慰问团的演员,他们被英勇奋战的志愿军战士所感染,内心充满了战斗的力量。“场地高低不平,表演车技有时跌倒,跌倒了,我们爬起来再表演。”山坡上、战壕里、甚至在山洞中,到处都留下了演员们的矫健身影和乐观情绪。
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共有575人组成,其中包括正式代表210人,曲艺服务大队86人,文艺工作团85人,电影放映队17人,等等。金业勤说,在这种血与火的考验中,他受到了生动的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在这次慰问演出的时候,他在防空洞里郑重地写下了入党申请书,交给了当时的慰问团副团长田汉同志。慰问团于1951年5月29日回国,第二天的《人民日报》在社论中对此次慰问演出做出了高度评价。
金业勤在回顾这段时光时感慨地说,参加赴朝慰问团的经历虽然短暂,但对他的教育非常大。那时候大家确实是召之即来,来之即战,心里完全没有考虑个人利益。慰问团工作结束后,金业勤兄妹3人正式参了军。他说:“我之所以要参军是因为我没有忘记过去的痛苦日子,我更忘不了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党给我的。”
从1950年开始,金业勤便随中华杂技团(1952年改名为中国杂技团)出国演出,十几年来演遍了世界许多国家,包括深入到一些尚未与我国建交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他们带去了新中国的文化艺术精品,加强了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情。
据金业勤介绍,他们进入的第一个尚未建交的资本主义国家是奥地利。1952年5月20日,受奥地利共产党的邀请,中国艺术团来到了奥地利。当时那里还被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共管,入关时奥方按规定要对每个人的每件东西仔细检查,这样必然会耽误原定的演出时间,最后还是苏联红军赶来解了围。
1957年年初,金业勤等又进入当时也尚未建交的意大利,同样受到热烈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演出效果,当地的报纸刊物也比较友好地报道了新中国杂技演员的精彩演出和新中国青年的健康形象。艺术团和杂技团出访后不久,中国就与意大利、法国等国家相继建立了外交关系。金业勤说,杂技从1950年走出国门开始,到“文革”前已经演遍了60余国,以其独有的魅力,在新中国的外交史上留下了特殊的一笔。
金业勤简历:
金业勤,北京人,满族,1925年生,著名杂技表演艺术家。自幼学车技,12岁起在北京、天津、南京等地卖艺。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杂技团演员、队长、艺委会副主任、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名誉理事。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