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文化外交的杂技旋风:旧艺人的大转折
辛亥革命网 2010-08-17 00:00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陈璐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带着“杂技”这个响亮的名字,新中国杂技一路蓬勃发展,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我国文化交流中演出国家最多、获得国际金奖最多、为国家
1950年10月20日,从各地选拔出来的艺人在中南海怀仁堂为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演出之后,周恩来总理向参加座谈的领导和演员询问道:“你们这些节目是什么剧种?”大家的回答千奇百怪:有的说叫玩把戏的,有的说叫技术魔术,有的说叫马戏,还有的说叫杂耍,叫打把势卖艺的……周总理想了一下,说:“就叫杂技吧。”“杂技”--这个名字起得妙!在座的人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从这一刻起,中国民间的杂耍、马戏、魔术等技艺终于有了一个合适、统一的名字。带着这个响亮的名字,新中国杂技一路蓬勃发展,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我国文化交流中演出国家最多、获得国际金奖最多、为国家创汇最多的艺术门类。而我国著名的杂技表演艺术家金业勤就参与见证了这一重要的历史过程。当年秋天,他跟随也是在那日正式宣布成立的中华杂技团,作为新中国诞生后由政府派出的第一个出国访问演出的文艺团体,奔赴苏联。
首赴苏联 旧艺人实现巨大转折
这段经历深深地铭刻在金业勤的心里,令如今已是84岁高龄的他记忆犹新,因为这可以说是他人生重要的转折点,是他走进另一片新天地的开端。金业勤永远不会忘记,1950年夏天,经历了解放后巨大变革的他从天津来到北京,和从各大城市招集而来的艺人一起,参加了文化部选拔新中国杂技团演员的汇考。当时的考官有罗瑞卿、廖承志、田汉、李伯钊等人。金业勤对这次考试很有信心,因为这些年来他在天桥卖艺以及在天津的演出颇受观众喜爱,而从考官们的表情中,也可以看得出他们对节目的赞许。果然,这次考试,金业勤兄妹表演的《车技》和其他总共15个节目、46名艺人一起,在诸多节目中脱颖而出。更让人兴奋的是,他们一行人竟然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坐上汽车,一直进了中南海,在怀仁堂为毛主席、周总理、朱老总等人演出了杂技!金业勤说:“看到毛主席鼓掌,大家一边乐一边流泪,要知道,我们这些一直生活在旧社会最底层的杂耍艺人,突然能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且受到如此的待遇,怎能不激动万分!”当时,金业勤浑身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儿,不但技巧发挥得特别好,而且情绪特别乐观奔放。演出结束后,毛主席还派人给每个演员都送了毛巾和香皂。演员们被巨大的幸福所包围,感动得简直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后来,他们中的部分人还与周总理一起座谈,聆听总理对出国任务等方面的重要指示,也就是我们上面所提到的那一幕。
赴苏联参加十月革命33周年庆典的演出活动是中华杂技团成立后接受的第一个任务。作为曾经在旧社会窜场卖艺、受人白眼、吃尽苦头的穷艺人,能够获得这样的机会,金业勤和其他杂技演员都感到无比的珍惜。
因为在新旧对比中感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在共产党的指导和关怀下充满着对工作和生活的热情,告别了卖艺生涯、满怀主人翁精神的杂技演员们勤奋练习、刻苦钻研,力求奉献出一台技巧高超而又健康向上,同时能体现中华民族特色的优秀节目。为了使节目更加好看,领导还专门从中央实验歌剧舞剧院调来许多著名的音乐家为每个节目配乐伴奏,这其中包括管弦乐队领队卢肃、乐队首席黎国权等。当时,给金业勤兄妹的《车技》所选的曲子是贺绿汀的《晚会》。金业勤说:“这首曲子选得非常好,一演奏就让我感到兴奋愉快,从内心发出莫大的幸福感,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也是从这个时侯,金业勤开始学会把杂技动作和表演与配乐的情绪和节奏结合,完成了一个旧艺人在技艺和表演上的升华。
1950年秋,金业勤和他的妹妹金汝勤、金淑勤等中华杂技团演员,带着当家作主的喜悦,肩负着祖国和人民的重托,来到了苏联首都莫斯科。来自新中国的文化使者们受到了苏联文化部的热情欢迎和接待。11月7日,他们首先来到红场,与各国来宾一起在观礼台上观摩十月革命33周年庆祝大典:展示着苏联建设巨大成就的各式彩车,步伐整齐、威武雄壮的各兵种苏联红军,一排排震得地动山摇的坦克和机械化部队,身穿鲜艳民族服装的大型歌舞队伍,手持鲜花、兴高采烈的群众游行队伍,一起接受斯大林、莫洛托夫等苏联党政军领导的检阅……这宏伟盛大的场面使演员们深受感染、激情澎湃。当苏联人民看到来自新中国的演员们时,顿时沸腾了起来。一张张热情洋溢的笑脸向他们展开,一双双手臂向他们拼命挥舞,热烈的欢呼持续不断。演员们也向苏联人民招手欢呼,有人甚至跳跃了起来。看到这样的情景,金业勤怎么也忍不住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杂技团的演出更是受到苏联人民的热烈欢迎,金业勤说:“那简直不像演出,更像是两国文艺工作者的大联欢、两国人民的盛大欢聚。”节目开始前,苏联演员身着盛装、手捧鲜花,从四面八方涌进圆形舞台迎接中国演员。杂技团演员走过“欢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杂技团”的巨幅锦旗,在《莫斯科--北京》的乐曲声中,与苏联演员手挽着手向观众致敬。演出后,观众对于他们精彩的节目报以雷鸣般的掌声,许多节目连续谢幕多次观众还“不依不饶”,于是演员们重演一次,又重演一次,以回报这份友谊和盛情。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把中华杂技团演出的盛况拍成了一部《中华杂技团在苏联》的电影,于1951年在苏联和东欧各国放映,在国际上取得了广泛好评。而在国内,杂技演员和文艺界领导等观看了这部具有示范性作用的影片之后,各省市的杂技团,如雨后春笋般发展了起来。
除了宣传新中国、加深与苏联人民的友好情谊之外,中华杂技团的演员还时刻惦记着吸收国外先进经验的重要使命,尽可能地多看、多学、多思,以便回国后建设中国的杂技。苏联方面也安排了很多参观座谈项目,为演员们创造了许多学习的机会。在观赏苏联大马戏的时候,苏联演员水陆空齐上阵的高难度表演形式,品种复杂的杂技技巧,杂技与音乐、舞蹈、服饰、灯光的紧密结合,以及振奋人心的高空、驯兽、马术表演等,都给金业勤等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苏联的马戏学校的正规培养模式和马戏院广泛的群众基础,也让中国演员们很是羡慕。回国后,他们便向政府提出了两项建议,一是在北京建立国际标准的马戏院,一是兴办杂技马戏学校--在周总理的关怀下,从1954年开始,国内开办了摆脱传统教学方式的杂技学员班。
莫斯科的演出结束之后,中华杂技团又在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阿美尼亚等苏联国家和地区进行巡回演出,随后,他们还去了波兰的华沙等城市,通过半年多的访问演出,大大增进了苏联、波兰人民与中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