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元礼与《藏斋诗话》(3)

辛亥革命网 2012-06-20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代诗人、书法家赵元礼,主张“练字先练人 心正字才正”;辛亥革命后,天津“四大书法家”之一,1921年与严范孙、金息侯、王守恂等人组织“

  赵元礼《藏斋诗话》成书于丁丑年(1937),为线装本。民国时期津门四大书法家之一的孟广慧题签,著名诗人、书画家郭则云为之作序。1936年9月9日,天津出版了一种美术刊物,名为《语美画刊》。赵元礼曾应编者要求,在该刊上开设“藏斋诗话”专栏,内容多为津门诗坛掌故,可作为一部天津乡邦文献,从《藏斋诗话》成书年代推断,该书应当是该专栏文章的结集。

  “赵元礼好为诗,以余力为随笔。近复摘随笔中之谈诗者以为诗话”。《藏斋诗话》主要内容是谈诗论诗。一是,结合具体诗作,对李白、杜甫、韩愈、苏东坡等唐宋诗词大家的艺术风格和特点进行点评,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二是,记录了城南诗社的一些情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由于赵元礼晚年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天津,且在1921年与严修、金息侯、王仁安等人共同发起成立了“城南诗社”,因此,《藏斋诗话》记载很多这方面的情况,这也是该书最大的价值所在。赵元礼曾在诗话中,对城南诗社诸社友的艺术风格逐一给予评价,其中,严范孙为“志和音雅”, 冯问田为“笃实辉光”,李琴湘为“遒劲”,高彤皆为“沈炼”,王仁安为“闲适”,陈诵洛为“警拔”,刘云孙为“浓郁”。上述评价,对于深入了解这些诗人的艺术成就无疑具有重要作用。该书还曾记载天津广智馆征诗的情况。“广智馆附设之存社,每月征诗。上月章式之先生主课,以谒李文忠祠命题,约收四十余卷,城南诗社友应课者甚多。” 三是,透露了作者自己的著述和交游情况,对于研究作者本人的生平和诗作艺术成就具有借鉴意义。 如作者披露,到了1937年,“半生作诗不下千首”,累计出版的诗集多达11册按照郭则云先生的说法,作诗如同“鸟鸣于春,虫鸣于秋”。“感秋气者多忧,感春气者多乐。”因为赵元礼的情绪属于“多乐”,所以“其发于文字者亦然”。也就是说,在郭则云看来,赵元礼的诗作充满了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与郭则云“多忧”的特点迥异。城南诗社之外,民国时期天津有还星二社、俦社两个诗社,作者均参与其中,并常与方地山、袁犳岑、曾次公、许溯伊等“尊酒论文”。 有意思的是,该书还记载了赵元礼的一则趣闻:有一年的九月下旬,一伙强盗入室抢劫,其中有一小盗“貌不甚凶”,赵元礼遂产生恻隐之心,“欲稍戒之”,但此时该小盗却以手枪相向,“仓猝中得一律,内有‘未能理遣真滋愧,等是饥驱更可怜’”。在赵元礼看来,作诗是一种癖好,“经盗劫犹复作诗,是即癖好之象征”。

  2、《藏斋诗话》书里多是赵元礼的亲身经历自记。予十九岁由平谷赴津,就婚郭氏,秋深携眷买船还平,途中得《即景》一句云:“空水倒涵红蓼花。”邮奇京都,范孙答函云:“此句神妙,全在一‘空’字,他人所不能,亦不敢也。”奖借后进,情见乎词。

  予作诗半生不下千余首,有为人称赏者,有为人指摘者,予皆淡然置之,所谓得失寸心知也。最惬心者只两句云:“握手今宵诉肝肺,他生觌面知为谁。”自以为沉痛到二十四分,惜被人滑口读过也。

  人不必因作诗始读书也,然不读书则积蓄不厚,出语必浅薄;不必因作诗始读古人之诗也,然不读古人之诗,则不知韵味之高、格律之协、机杼之熟,出语必致扞格。由前之说证之杜诗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证之苏诗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也;由后之说证之成语所谓“能读千赋则能赋”,对于诗亦然,证之谚语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亦会诌”也。

  余撰《藏斋三笔》讫,请至友徐君蔚如校阅。蔚如为题四截句,时乙亥仲冬也。今日补行奇来,几一年矣。誉言不敢当,然故人之谊不能没也。录如下:“大名两字拟登笼,耆寿真同陆放翁。咄咄子陵资望重,才华我道不如公。”“避面当年笑尹邢,秋来新建六如亭。却怜此老多情甚,又见银河露小星。”“《藏斋随笔》才三笔,百卷成书定可期。难得白头遗老在,寸心先为祝期颐。”“拈豪重记开天事,检点青衫有泪痕。同是结庐在尘境,人间何处有桃源?”蔚如品行高峻,旧学清通,并耽禅悦,诗亦清雅,此特游戏之作,非其至者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