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元礼与《藏斋诗话》
辛亥革命网 2012-06-20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1、近代诗人、书法家赵元礼,主张“练字先练人 心正字才正”;辛亥革命后,天津“四大书法家”之一,1921年与严范孙、金息侯、王守恂等人组织“城南诗社”,以“天津近代诗坛三杰”享誉津门。著有《藏斋集》《藏斋诗话》等。尤以《藏斋诗话》所载多为津门诗坛掌故,可视为一部天津乡邦文献。
赵元礼(1868--1939),天津人。字幼梅,号“藏斋”, 他不仅擅长诗文,而且工于书法,与华世奎、孟广慧,严修并称“津门四大书家”。弘一法师李叔同曾从其学。赵元礼不仅为文化名人、实业家,而且也是颇受人敬仰的慈善家。他曾任直隶河北高等工业学堂监督,曾任天津育婴堂堂董,并在天津红十字会成立初期,主持红十字会工作。1921年与严范孙、金息侯、王守恂等人组织“城南诗社”,以“天津近代诗坛三杰”享誉津门。李叔同曾从其学,著有《藏斋集》《藏斋诗话》等。
常言道:“字如其人,见字如见人。”赵元礼经常教导后生晚学:练字先要练人,做人要老实本分,做事情要严谨,心正才能字正。赵元礼自己也是这样做的。1923年秋,日本关中发生了大地震,东京近三分之二的地区被大火烧毁,很多小岛屿也被罕见的海啸所淹没,死伤的人口多达五十万之多。当时日本当局提出的“二十一条” 在中国民众之中所引起了强烈不满,反日情绪极为高涨。但得到这个消息后,作为天津红十字会会长的赵元礼,立即召集董事会,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多方筹集善款和物资救助日本人民。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加工赶制了棉衣1000套,送往日本。在任“济良所”董事时,为前来求助的那些身处社会最底层的苦难妇女多方奔走,直到为她们找到可靠的出路。所以,赵元礼在广大群众中有着很高的声誉,在当时有一句民谚:“天津卫,三宗宝:范公(教育家严范孙先生)、幼梅、孙菊老(一代名伶孙菊仙,人称‘老乡亲’)”。
赵元礼笔管顶端串铜钱手握鸡蛋练书法,能够在书法上独树一帜,跻身津门书法四大家,其背后的辛苦常人难以想象,而赵元礼的练笔方法尤为独特。1881年,年仅13岁的赵元礼师从当时三河县的胡若卿,杜绝一切世事,专心攻读。在练习书法方面,赵元礼的这位老师教他一种很奇特的执笔练习方法:用铁钉连串大铜钱20枚,插在笔管顶端,以此练习手劲;同时还用草纸裹着一个鸡蛋握在手心,使掌中有虚含之力。
初求刚健后求韵练字必须先练人,柔中见刚,可以说是赵元礼追求的一种书法境界。“盖执笔必须十分用力,斯于力透纸背,所谓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境界极不易到,先求阳刚,再求阴柔。”孟昭联对此体会很深:“在我临摹碑帖的时候,赵先生曾经教导我,在刚入手的时候,要写得刚健有力,最好先把这些字放大开来写,仔细琢磨每一笔的走法,然后再追求整个碑帖的韵味,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字,手随心到,真正领会其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