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诒重与《东陵纪事诗》(2)
辛亥革命网 2012-06-05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张勋复辟时,曾授邮传部右侍郎。此外陈毅擅长史学,著述颇多。徐世昌《晚晴簃诗汇诗话》云:“郇庐为舫仙(陈湜)方伯孙,受业于葵园(王先谦)祭酒,好学深思,穷年述造,以标榜为耻。著有《隋书经籍志补遗》、《十六国杂诗》皆未刊。诗宗老杜,兼工倚声,法欧阳、二宴,从不示人。”著有《墨子正义》、《魏书官氏志疏证》一卷、《陈毅会试卷》、《铁路行政泛论》初编四卷次编三卷、《长沙张文达公荣哀录》四卷(辑)、《阙慎室藏书目录》(稿本)、《苏杭甬铁路始末记》一卷、《诗概》六卷、《郇庐遗文》一卷、《轨政纪要》初编九卷次编三卷,陈毅编,陈宗藩续编、《支那史要》(译)、《教育行政》十一编(译)、《东陵道》一卷、《东陵纪事诗》一卷。
金庸《书剑恩仇录注》云:“乾隆死后,所葬陵墓称为裕陵。民国十七年(1928)五月,孙殿英部以火药爆开乾隆及慈禧太后陵墓,搜获大批宝物而去,乾隆遗体全遭损毁。后溥仪派内务府总管大臣宝熙、侍郎陈毅等去办理善后。宝熙有《于役东陵日记》”。刘禺生《世载堂杂忆》云:“清侍郎陈毅有《东陵纪事诗》百十一韵,去宝、耆、所书日记参杂为注,掘陵案本末,乃瞭如指掌,足为民间一大史料。陈毅惧当时北洋军阀之横暴。不敢将此册发布,惟复印数本,呈清室重臣。各杂志报章中,鳞爪时见,迄无完备记载,亦修史之缺也。”
刘成禺《清陵被劫记》云:“予在汉口饮于同乡某军长家,席次,谈及孙殿英发掘清代陵墓事。某军长示予以赃物,谓是孙殿英所赠与,所以封吾辈之口也。视其物,一为大东珠十八颗,曰:“此西太后棺中所获也。”一为碧洗一方,曰:“此乾隆某妃棺中所获也。”并知孙殿英部下有某连长,曾参与发掘清陵之役,时方隶属于某军长,予等欲悉其究竟,急召某连长来,当筵详询。
某连长曰:“予时在谭师长部下任连长,守昌平东西陵一带。忽闻奉天军马团长勾合土匪谋变,孙殿英军驰至击破之,于是宣布戒严,断绝峪口各陵行人往来。自是年四月十五日至二十二日,以火药轰开陵道石门,搜获宝物而去,实则奉军并无叛变之事,盖欲藉故肃清奉军,独占利益,并借此戒严,塞断诸峪口,便发掘耳。”
连长又云:“彼奉令掘西太后陵,当时将棺盖揭开,见霞光满棺,兵士每人执一大电筒,光为之夺,众皆骇异。俯视棺中,西太后面貌如生,手指长白毛寸余。有兵士大呼,速以枪杆横置棺上,防僵尸起而伤人,但亦无他异。霞光均由棺内所获珠宝中出,乃先将棺内四角所置四大西瓜取出,瓜皆绿玉皮紫玉饷,中间切开,瓜子作黑色,霞光由切开处放出。西太后口中所含大珠一颗,亦放白光。玉枕长尺余,放绿光。其他珠宝,堆积棺中无算。大者由官长取去,小者各兵士阴纳衣袋中。众意犹未足,复移动西太后尸体,左右转侧,悉取布满棺底之珠宝以去。于是司令长官下令,卸去龙袍,将贴身珠宝,搜索一空。乃曰:“不必伤其尸体。”棺中珠宝尽,再索墓中各处殉葬之物。棺底掀转,现一石洞,中储珍宝亦尽取之。搜毕,由孙殿英分配,兵士皆有所得。贵重大件,用大车装走。”乾隆陵之被掘,此连长实未参与,不知其事。
按:清代诸陵监修之制,陵外路曰“神路”,两旁植树,曰“仪行树”。路可通东西诸陵,蜿蜒随山阜高下。陵门居中,有方城,曰“明楼”,即明代之方城也。一路入陵,两旁均石人石马,排列甚长。石人石马尽,有水道横亘于前,水上有桥五座,曰“金水桥”。过桥有门,曰“隆恩门”。入门后,有广场一方,左有殿数楹,曰“宝藏”,贮奉安帝后生平所嗜服器书籍之属;右亦有殿,则继位帝王祀陵时更衣之所也。中为飨殿,殿后有广院,立“五供”,以石制。“五供”后,为大照壁,壁皆红垣。由照壁下,入地为大隧道,深数丈,直通地宫。隧道尽,为大石门。石门两扇,中有巨圆石,可移动;门闭,则阻以巨石,不知其为门也。
入石门,则为地宫。照壁两旁,上陵行路,层级而升,曰“马道”。为道尽,即为下葬帝后之本陵。陵作圆形,隆起巨阜。接马道成半圆形者,曰“宝城”。居中举顶,位于地宫之上者,曰“宝顶”。宝城、宝顶,皆位在地宫上数十丈。地宫中安置梓宫,居中有巨石甚长,石中央有井,曰“宝井”,满储珍宝。石上置梓宫,曰“宝床”。地宫成四方形,梓宫左右两角,列石台,置皇帝或皇后宝册。地宫上及四面,高坚可数十丈。除循照壁而下,掘通地道,炸开石门,无路可入地宫。孙殿英对此宏大坚厚之陵墓,无法开掘,嗣觅得当地土著曾充修陵工役者,予以重赏,始为之引导,由照壁下隧道炸石门而入。
又按:前清明楼之制,明楼为由神路入陵之头门,即民间之墓道碑也。明楼中立本陵所葬帝后“神功圣德”碑,自顺治以至嘉庆,累代未改。清廷祖制,凡后世皇帝有失尺地寸土者,不得立神功圣德碑。道光以五口通商视同失地,不得立碑。咸丰如之;同治虽有“戡定西南”之业,亦未立碑,示未敢僭其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