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锺羲与《雪桥诗话》

辛亥革命网 2012-05-2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诗中有史,诗史相关,为中国学术观念史上的潜流之一。近人杨锺羲的《雪桥诗话》则重在网罗轶闻遗事,为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典型。 ,杨锺
 

  2011年,杨锺羲的《雪桥诗话》作为全国古籍整理规划领导小组资助项目,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诗中有史,诗史相关,为中国学术观念史上的潜流之一。近人夏孙桐将诗史方法析分为二,“一则以史证诗,就作者出处时事,以求寄托之所在,然后兴、观、群、怨之旨明。以诗为主,笺注家之事也。一则以诗证史,藉当时见闻舆论,以阐纪载之所隐,然后褒贬美刺之义显。以史为主,掌故家之事也。” 而近人杨锺羲的《雪桥诗话》则重在网罗轶闻遗事,为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典型。

  陈寅恪曾劝吴宓读此书,他曾在给吴宓的信中评价《雪桥诗话》“谓作者熟悉清朝掌故,此书虽诗话,而一代文章学派风气之变迁,皆寓焉。”清华大学教授吴宓在《空轩诗话》首篇里确有《雪桥诗话》的记述。

  杨锺羲至今声名不显,而当清末民初之际,亦海内名士。杨氏先世原居辽阳,隶满洲正黄旗,后因高祖父满语已不娴熟,被乾隆贬斥,改隶汉军正黄旗。则其人纵无十分本事,亦属前朝贵裔,旧时王谢,故拟为“累代金枝玉叶,先朝凤子龙孙”的柴大官人。1923年,清逊帝溥仪下诏征选硕学之士,充任“南书房行走”(五品);当时王国维以秀才身份入选,世已熟知,而杨氏则为同时入选的其余三人之一。杨锺羲在民国后以清末遗老自居,自号“圣遗居士”,不问世事。民国十二年(1923),杨锺羲北上,这是对他来说很荣幸的一次机会,就是与王国维、景方昶、温肃同被聘为逊清小朝廷的“南书房行走”,从此定居于北京。

  杨锺羲(1865—1940),字子勤,号留垞、雪桥、圣遗居士;汉军正黄旗人。生于清同治四年(1865),卒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祖籍辽阳。光绪十五年(1899)己丑科进士,入翰林,散馆授编修。其后曾两入端方幕中,第一次只是充任了两湖文科高等学堂提调等学政方面的职务;而第二次则是在端方任两江总督之时,此前杨锺羲已经做过了一任襄阳知府和安陆知府。到了端方执掌两江时,曾补授淮安知府,又在光绪三十四年做了一任江宁知府,倒是实授,也是杨锺羲在晚清仕途的终结。杨锺羲与盛伯熙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共同编辑了《八旗文经》。这是一部收录满洲八旗、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文人的文集汇编,共六十卷,所收人物179位,文章600余篇。可谓满族文化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研究清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地理变迁,乃至社会生活的一部重要文献。虽是一部文学选集,选编的标准,不但着重作者的文采,而是更重于文章的观点性和思想性,甚至是作为文献的史料性。这种思想与《雪桥诗话》的形成也是不无关联的。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