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元旷与《蕉庵诗话》
辛亥革命网 2012-05-23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寓居青岛的清朝遗臣,可说江西籍者为数不少,其中为复辟清室而奔走的人尤多。江西学者魏元旷喜作清季掌故之书,在所著《蕉庵诗话》里,记载清季官宦寓居青岛的同乡事情甚丰,不仅对那些复辟的骨干人物刘廷琛、张勋、胡思敬等人有载,而对那些不太著名的卢兆蓉、叶鹤巢、华兰石等人,亦有所收录,可谓罕见者,颇有补史志资料。
魏元旷(1856—1935)江西南昌人。原名焕奎,字斯逸,号潜园,潜园逸叟,又号蕉盦。光绪二十一年(1895)进士。官刑部浙江司正主稿,民政部署高等审判厅推事。辛亥后归故里,好游。应胡思敬约,校勘《豫章丛书》。予居退庐六年,校刻《豫章丛书》凡百种。既蒇事,徙居梵云阁,时壬戌春仲。入夏,避暑匡庐。是年退庐病故,祠于所居。以校刻其遗书,再徙退庐。有感云:“六年白首此闲居,别去重来思有余。碎语莫非听惯鸟,乱堆都是校残书。主人已往空题木,湖水多情尚庐。桐荫薇藤俱好在,红蕤垂散绿纡徐。”
魏元旷其思想与胡思敬相近,于立宪派、洋务派概持异议,主张君主专制,近于迂顽。其诗源出杜甫,沉郁苍凉,多蕴涵因易代而忧闷之情。潜心著述,曾任《南昌县志》总纂,此书与胡思敬《盐乘》并称近代江西两部名志。编纂《西山志》6卷。著有《潜园全集》,内有《潜园诗集、文集、词钞、学说》,还有《蕉盫诗话》《潜园诗集》《蕉盫随笔》等。合为《魏氏全书》。尚有《光宣佥载》、《坚冰志》、《都门怀旧记》一卷、《都门琐记》、《蕉盦随笔》六卷、《蕉庵诗话》四卷续编一卷、《诗话后编》八卷、《匪目记》一卷、《党目记》一卷、《居东记》一卷、《审判稿》一卷、《匡山避暑录》一卷、《易言随录》一卷、《昭疑录》二卷、《礼训纂》二卷等。另有《读易考原校勘记》、《周书杂论》一卷、《大学古本训》一卷、《丧服汇识》一卷等,刻入胡思敬《豫章丛书》。
魏元旷著作由《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录收有十种为:《易独断》一卷、《春秋通义》一卷、《离骚逆志》一卷、《潜园读书法》一卷、《潜书》四卷、《賸言》一卷、《西曹旧事》一卷、《南宫旧事》一卷、《西山志略》六卷、《{宣统}南昌县志》六十卷。
由黄寿祺著录略云:“《易独断》一卷(万载辛氏刊潜园二十西种本)。清魏元旷撰。著潜园二十西种本,此书为其一也。约有十事:一曰易者周之书……”由张寿林著录略云:“《春秋通义》一卷(潜园二十西种本)。清魏元旷撰。是编为其述古录中之一种。大旨在通论全经大义。”又著录略云:“《离骚逆志》一卷(潜园二十西种本)。清魏元旷撰。是编为其述古录中之一种。大旨以离骚为贤者之书。”
由鹿辉世著录略云:“《潜园读书法》一卷(潜园类编本)。清魏元旷撰。元旷著述甚富,尤精清代掌故,凡纪述十有余种。是书乃元旷所拟读书目录之举要也。由于载籍极博,不得其要,终身由之莫测涯涘,特约其目与其旨要读法著为是编。”又著录略云:“《潜书》四卷(潜园类编本)。清魏元旷撰。是书乃元旷读书笔记。而论说大义为多,全书十七篇。一曰六经说,二曰性善说,……而各篇所论多为政治民之道也。”还著录略云:“《賸言》一卷(潜园类编本)。清魏元旷撰。是书为元旷补其潜书论政未尽之义,故曰賸言。全编凡分三章为国章第一,观人章第二,训学章第三。其大旨云:国家之政必衰于荒弛,乱于更改,衰可以抉,乱不可救,故凡亡天下必亡于贤能自负,好名轻举,傲愎矫诬之人,然后知君子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为其贻害大也。“
由吴廷燮著录略云:“《南宫旧事》一卷(蕉盦刊本)。魏元旷撰。是书专记会试至朝考秘事。有部乙部之编也。”另著录略云:“《西曹旧事》一卷(蕉盦刊本)。魏元旷撰。元旷乙未进士,用主事,分刑部学习,在部十余年,颇谙部种掌故。编为是书。是书载西曹旧事颇详,自可备搜治旧典者之参究也。”
由班书阁著录略云“《{宣统}南昌县志》六十卷(清宣统稿本、民国八年刊)。清知南昌县事江召棠修,邑进士魏元旷等纂。考邑前志修于同治九年,主之者陈邑侯纪麟,距光绪之末,已三十余年。桐城江公再任邑令,力谋续修。而以纂辑之任,属邑缙绅魏元旷。光续三十二年,江侯遇害,魏元旷以忧家居,更厘其目录,易其编次,后赴辽沈,继居京师,咸以其书自随,及辛亥改称共和,元旷遂亦裁成。是书而藏稿于家。及民国八年,邑之缙绅,惧夫文纪轶亡,与知事汪浩,请得而出之,付诸予民,一邑文献,始观厥成。书共六十卷,卷一曰纬候志,卷二至卷四曰方域志,卷五至卷七曰河渠志,卷八卷九曰建置志,卷十卷十一曰赋役志,卷十二卷十三曰学校志,卷十四至卷十六曰典祀志,卷十七至卷十九曰官师志,卷二十至卷二十四曰选举志,卷二十五卷二十六曰仕籍志,卷二十七至卷二十九曰氏族志,卷三十至卷四十四曰人物志,卷四十五至卷五十二曰列女志,卷五十三曰艺文志,卷五十四曰兵革志,卷五十五曰祥异志,卷五十六曰风土志,卷五十七至卷五十九曰古迹志,卷六十曰杂传志。其书搜罗较旧志皆为称宏富,体例亦多改革,其方域志,于舆地沿革,所辑为旧志所五者十之三四,故其功不惟增新,且能补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