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后梅兰芳编新戏 提倡婚姻自主女性解放(2)
辛亥革命网 2012-03-06 00:00 来源:中华文史网 作者:王政尧 查看:
正因为如此,大总统孙中山先生于民国元年2月在授予潘月樵勋章之时,还亲笔题赠横幅:“现身说法高台教化”﹝参见陈洁:《民国戏曲史编年》,下同﹞;3月,孙中山先生批准建立伶界联合会之文曰:“潘月樵、夏月珊等启导伶界,有功社会,一片婆心,实堪嘉赏!……至于夺获制造局有功,自应受赏!”4月5日,孙中山先生在上海新舞台看戏,为潘月樵再题“急公好义”;为夏月珊题赠“热心劝导”。9月23日,北京正乐育化会召开大会,在织云公所隆重欢迎黄兴、陈英士到京。出席欢迎大会的著名演员有:谭鑫培、田际云、王荩臣、余玉琴、杨小楼、杨小朵、孙佩亭、贾洪林、王琴侬、周瑞安、梅兰芳、王少卿等许多名家。戏剧人在辛亥革命时期的重要作用和影响于此可见。
在辛亥革命的历史潮流中,王钟声﹝原名槐清,字熙普,浙江上虞人,钟声乃其艺名﹞则是其又一方面的代表人物。他曾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是我国话剧的创始人之一。他的代表作有《黑奴吁天录》、《秋瑾》、《徐锡麟》、《官场现形记》、《爱国血》、《宦海潮》等等。这些剧作凝聚着作者反封建、反侵略的满腔爱国之情。他明确表示:“中国要富强,必须革命;革命要靠宣传。宣传的办法:一是办报,二是改良戏剧。”﹝《梅兰芳文集·戏剧界参加辛亥革命的几件事》﹞他通过上述革新的戏剧有力地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号召人民,推翻清廷,宣传革命,以身许之。尽管清政府一再对他进行威胁和迫害,但他毫不畏惧。191l年(宣统三年)六月,他在北京被捕,递解回籍。是年九月,他和京剧演员夏月润、毛韵珂等参与革命党人密议攻打江南制造局的计划。战斗打响后,王钟声等一身是胆,奋勇向前,并取得了胜利。军政府成立后,复被举任为参谋长.同年岁末,王钟声在天津因组织推翻清廷的起义惨遭杀害。时间是十二月三日.临刑时,他宁死不屈,凛然就义,充分显示了他那肝胆照人的高尚情操,为辛亥革命时期乃至我国戏剧文化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汪笑侬闻讯后,他满怀激愤写出了话剧《问天》,既表达了他对辛亥革命前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支持和对王钟声的赞颂、痛悼之情,又无情鞭挞了腐朽的清政府和祸国殃民的袁世凯之流。为了此剧能够公演,汪笑侬颇费周折,最后,还是被禁演。正如他诗中所言:“拼身为国作牺牲,志士无家问死生”;“痛哭问天天不管,唯将铁血贯精诚”!(参见笑侬汪舜撰、阿英辑《竹天农人诗辑》,下同)
“隐操教化权,借作兴亡表。世界一场戏,犹嫌舞台小。”这首诗反映了支持辛亥革命的戏剧人的革新之情,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激励下,此一时期遂出现了潘月樵、汪笑侬、王钟声、田际云为代表的京剧、话剧、梆子等众多戏剧人,他们的杰出贡献和鲜明作用是辛亥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余论
戏剧理论常将戏剧要素分为四个方面,即:演员、剧本、舞台和观众。笔者在本文前两部分已则其主要者予以论述,后二者必不可少。例如,宣统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至二十八日为北伐军联合助饷的倡义就是上海新舞台、大舞台、歌舞台和丹桂第一台四家戏园园主许少卿、夏月润、童子卿、何瑞甫、贵俊卿、三麻子(王鸿寿)等共同发起的。至于舞台布景道具灯光调度及其它方面,不再一一赘述。仅以王钟声为例,他就是在舞台上将分幕与布景介绍给中国观众的第一人。
在我国戏剧文化史上,票友既是忠实观众,又是业余演出者。其时,戏剧舞台在不断推出以清末民初诸多史实的新剧时,广大观众的热情参与充分表达了国人的爱国之心!因此,当革命风暴到来时,他们同样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热情,例如,清新军武昌斗级营、汊阳兵工厂票友吴楚臣等与当地艺人徐正奎都积极参加了辛亥年的武昌起义。
辛亥革命发生时,著名京剧演员刘艺舟﹝原名必成,又名木铎,湖北鄂城人﹞不在京沪,但他的贡献必须一提。刘艺舟早年就加入了中国同盟会。1911年,他在大连、威海等地演出时,闻知辛亥革命爆发,遂立即率领全体艺友自大连乘船,从海路攻占了山东登州﹝蓬莱﹞、黄县,就任山东军政府登黄都督,后改任登黄司令。袁世凯窃国纂权后,他进行了一系列反袁活动,被捕入狱。《皇帝梦》﹝又名《新华宫》﹞即是他出狱后的杰作,他在舞台上亲自扮演袁世凯,一时轰动,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伶界职合会”或“正乐育化会”的成立是辛亥革命后京沪戏剧界的又一重要成果。在上海,伶界联合会于民国元年1月27日举行选举大会,选举潘月樵为会长,吕月樵、孙玉声为副会长,其他如许少卿、赵如泉、夏月润等人均有任职。同年4月8日,伶界联合会的负责人有了变化。其时,到会的130多人以记名投票方式选举出夏月珊为正会长,童子卿、赵嵩寿为副会长。是年6月18日,北京的正乐育化会成立。该会由梆子艺人田际云和京剧艺人余玉琴、杨桂云等首倡。谭鑫培任首任会长,田际云任副会长,报呈教育部备案。会内设专人负责处理艺人们的生活福利及其它相关事宜。民国三年后,又有刘鸿声任会长,俞振庭任副会长。民国十七年,该组织为北京梨园公益会取代,职责更加明确,进步更加明显。
简言之,上述组织标志着京沪等地戏剧人社会地位的进一步提高。京沪戏剧人的爱国热情及其实际行动,为辛亥革命及我国戏剧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再次证明了马克思在其晚年所著《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名言:“一次实际行动胜过一打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