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艺术家赵丹
辛亥革命网 2013-02-1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1957年盛夏,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海魂》,事发生在台湾的海滨城市,于是戏的全部外景都是在青岛。《海魂》的演员阵容非同一般的豪华壮观,男一号是赵丹(陈春官),主演还有崔嵬(窦二鹏)、王丹凤(温梦媛)、刘琼(舰长);担任配演的是高博(老雷头)、陈述(副长)、康泰(书记官白骛)、牛犇(虞文孝)等。赵丹导演话剧颇有的青岛缘。1962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到青岛剧院演出,演出的剧目是《雷雨》和《上海屋檐下》。当时赵丹是这两出戏的导演,演员有上官云珠、王丹凤、张瑞芳、舒适等闻名遐迩的电影明星。就在上影演员剧团离青前夜,在青岛东海饭店与青岛的文艺工作者举行了联欢晚会。晚会除了跳舞,中间还有演员们即兴表演的小节目。上官云珠、王丹凤、张瑞芳等电影明星,都进行了精彩的表演。就在大家强烈要求赵丹为大家即兴表演。赵丹就请同来的著名导演、电影明星舒适用胡琴给他伴奏,引吭高歌唱了一曲电影《十字街头》的插曲《春天里》。当场激起了激起热烈的掌声。他实在感到盛情难却,就又演唱了一曲。
人民艺术家赵丹(1915年-1980年)祖籍山东肥城。赵丹生于1915年,原名叫赵凤翱,20世纪30年代初正式当演员时,改名叫赵丹。多少年来他的朋友们,无论是长辈或晚辈,都喜欢叫他阿丹。
赵丹回忆童年时说:“我是山东人,还不大记事儿的时候,我们家就从山东肥城搬到了江苏的南通。我父亲在北洋军阀时期当过营长,后来开办电影院做经理。那时候认为没出息的人才去演戏,我的父母自然不会让我去演戏,我也没想到,我以后却一辈子就干了演戏这个行当。”
赵丹从小常常跟着父母去看京戏,回到家就能绘声绘色地模仿,无论动作还是唱腔,都还有点味道。上中学的时候,赵丹和顾而已、朱今明、钱千里、梁志仁、周育海等同学成立了“小小剧社”,得到了校长(顾而已的父亲)与赵丹父亲的支持。这两个喜欢看戏的老头儿,特别宠爱自己的儿子。赵丹的父亲开设电影院,“小小剧社”在电影院演出不收租金;排戏、演出耽误了上课,校长特别批准不算旷课。就这样,他们越演越起劲儿,越演胆子越大。今天演《艺术家》,过几天又演《热血忠魂》,反正上海来什么剧团,他们就学样演什么戏。
1930年初,赵丹的父亲邀请上海摩登剧团和上海艺术剧社到南通演出。这两个剧团中,有左明、保罗、赵铭彝、姜敬舆、郑君里、王莹、吴媚、凌鹤等一批新文艺青年。他们演出田汉的剧作《父归》、《小偷》、《苏州夜话》、《南归》、《火的跳舞》……当两个剧团走了以后,“小小剧社”立刻开始演出田汉的剧作。他们还请赵铭彝和郑君里来导演《小偷》与《父归》。当时,赵丹并不知道,赵铭彝和郑君里是上海地下党领导的上海剧联派来南通建立南通剧联小组的。于是,赵丹他们的“小小剧社”很快便被纳入左翼剧联的队伍了。
1931年暑假后,赵丹考进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他学中国画,专画山水。可是,赵丹的主要精力却都花在参加学生运动和“美专剧团”的演出上了。
1932年深秋,由赵铭彝介绍,赵丹参加了上海左翼剧联,成为剧联的盟员。不久,他进了明星影片公司,当了职业演员。
1933年,赵丹参加拍摄了无声电影《琵琶春怨》。接着,又参加拍摄了《姊妹花》、《上海二十四小时》、《时代的儿女》、《到西北去》、《女儿经》、《乡愁》、《热血忠魂》、《清明时节》等近30部影片。
1935年,赵丹拍摄了电影《十字街头》和《马路天使》,在片中扮演男主角。影片上映后,引起轰动,《马路天使》被誉为“中国影坛上开放的一朵奇葩”。只有20岁的赵丹,成为观众喜爱的明星。主演的《马路天使》和《十字街头》,奠定了他在中国影坛的地位。
赵丹和叶露茜是1936年4月结婚的。当时,在杭州钱塘江畔的六和塔下,有三对影剧界的明星同时结婚。他们是赵丹与叶露茜,蓝苹与唐纳,顾而已与杜明洁。著名的爱国人士沈钧儒先生,在百忙中来到杭州,做了三对新人的证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