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沈尹默(2)

辛亥革命网 2013-01-22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沈尹默是当代中国杰出的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尹默知识广博,喜爱收藏古书、字帖,其父亲和祖父都擅长于书法。工于行书、草书,尤以

  1928年6月任河北省政府委员,10月任国民政府教育部大学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1929年7月兼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后1931年2月任国立北平大学校长。1932年末,因不满当局为遏制学生抗日运动,命令开除学生,他忿然辞去校长职务,离开北平南下,卜居上海。旋于任中法文化交换出版委员会主任委员。兼孔德图书馆馆长,直至抗战爆发止。

  抗战开始,1939年7月应监察院院长于右任之邀,去重庆任监察院委员,曾弹劾孔祥熙未遂,不满政府之腐败,胜利后即辞职,1946年卜居上海,过着清苦以鬻字为生涯,自甘清贫,足见沈氏高风亮节。

  上海解放后,沈尹默是陈毅市长进城后第一位拜访的民主人士,是第一届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是历届上海市人委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49年后,他于1956年筹组上海中国画院,被聘为画师,同年加入中国作协,1960年被国务院聘为由周总理任命的中央文史馆副馆长,次年倡议成立市书法篆刻研究会。继而先后参加了市政协、市博物馆、市文管会、中国画院、市文联、市文史馆的工作,亲自创建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书法组织——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为祖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尤其对中国书法艺术和理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59年毛主席曾接见过他,对他的工作和艺术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中南海收藏书画集》的第一页乃是沈老写给主席的书法。总理家中和办公室都曾挂过沈老的字。

  历任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文联委员,上海文联副主席,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主任。病卒于1971年6月1日,享年88岁。

  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北于(右任)”之称。著名文学家徐平羽先生,谓沈老之书法艺术成就,“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无愧。”已故全国文物鉴定小组组长谢稚柳教授,认为:“数百年来,书家林立,盖无人出其右者。”已故台北师大教授,国文研究所所长林尹先生赞沈老书法“米元章以下”。台湾大学教授傅申先生在《民初帖学书家沈尹默》一文中,有“楷书中我认为适合他书写的,还是细笔的楮楷,真是清隽秀朗,风度翩翩,在赵孟兆页后,难得一睹。”已故浙江美院陆维钊教授评沈老书法时,云:“沈书之境界、趣味、笔法,写到宋代,一般人只能上追清代,写到明代,已为数不多。”

  沈尹默的书法理论著作,则多发表于1949年以后,1952年的《谈书法》,1955年的《书法漫谈》,1957年的《书法论》和《文学改革与书法兴废问题》,1958年的《学书丛话》,1960年的《答人问书法》,1961年的《和青年朋友们谈书法》以及《和青年朋友们再谈书法》,1962年的《谈中国书法》和《怎样练好使用毛笔字》,1963年的《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上》,1964年的《书法艺术的时代精神》和《二王法书管窥》,1965年的《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中》,1978年的《书法论丛》,1981年的《沈尹默论书丛稿》。沈老书法作品广泛流传于海内外,深得人民的喜爱。特别是1981年出版的《沈尹默书法集》,比较全面地收集了他二十岁以后的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反映了他书法嬗变的全过程。1999年的《沈尹默手稿墨迹》则为他的草稿书扎精品四十余件,以行草为主。近年来故居在海峡二岸收集到沈老书墓志铭八种,从1921年到1960年,横跨四十年,可以看到沈老楷书从北碑、唐晋风味演变到自成独特风格的过程。乃为研究沈氏碑帖及学书者临摹之范本。其中一种为沈老在1921年为蒋(中正先生)母王太夫人书墓志(现陈列于台北中正纪念堂)。孙中山先生为蒋母写祭文并书“蒋母之墓”四个大字。此帖碑即将付印。

  十年浩劫中,被诬以各种不实之词,蒙冤受屈,他精心诠释的古人书论和总结自己学习经验的书稿、墨迹,大多被洗劫一空,加上为避免打成“若藏”之罪,不少也被忍痛化为灰烬。数十年的心血,在那时被付之一炬。现存的主要著作有:《秋明集》、《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书法论丛》、《二王书法管窥》、《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上下篇)、《沈尹默行书墨迹》、《沈尹默书法》、《沈尹默契论书丛稿》、《雅书丛话》等传世。

  沈尹默自题联有“秀句满江国;芳声腾海隅。”“春兰早芳,秋菊晚秀;浊醪夕引,素琴晨张。”

  沈尹默撰题联:“诸葛大名垂千古;元戎小队出郊坰”。——沈尹默题四川省成都武侯祠。沈尹默贺赠联:“且舍鱼取熊,大小姐构通孟子;莫吹毛求疵,老相公重作新郎。”——沈尹默贺熊希龄、毛彦文结婚

  (此联作者贺赠清末名士熊希龄与复旦大学教授毛彦文结婚。熊希龄原配夫人去世后,留长须而不续娶。66岁时结识毛彦文女士,一见钟情,萌发续弦之意。毛彦文年仅33岁,但对声望极高的熊希龄钦慕已久,不顾年龄相差太大,表示同意,只是提出熊要剃去长须这样一个要求。作者即此而贺,联语幽默风趣,以散嵌格嵌入新郎、新娘“熊”、“毛”二姓,更为别致有趣。“吹毛求疵”,出自《韩非子·大体》,扣合毛彦文之姓,又隐指要熊希龄剃须之事。联虽近戏作,却毫无谑意,读来令人捧腹。)

  沈尹默一生追求学术与进步,不愧为一代诗人,沈尹默新诗作品多发表于《新青年》。书坛泰斗,将与史永存。

  附图有:书房、书法、画作: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