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深与《劫后桃花》(2)
辛亥革命网 2013-01-05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洪深从大学时代就注意搜集青岛历史的材料,尤其是德日帝主义侵略青岛的材料。并由此萌发了创作有关青岛内容电影的强烈愿望。1934年5月4日,洪深的好朋友田汉写了一首诗《赠洪深》:人生四十不算老,阅历既深精力饱。秋风黄浦动征衣,洪深先生赴青岛。中国千万群众怒吼声闻天,先生戏剧战线之中坚,疾风暴雨识劲草。难忘一九三一年,自从一夜尽失辽吉黑……伤心岂独《五奎桥》,常此记取《青龙潭》,愿为突破民族危机而奋起,驱除群盗出吾笔,使老百姓人人能吃《香稻米》。”(“一夜尽失辽吉黑”,指“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东三省”。《五奎桥》、《青龙潭》、《香稻米》是洪深写的几部话剧剧本。)洪深《劫后桃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规范的电影文学剧本,它开创了电影文学剧本创作的先河,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电影艺术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以青岛为题材的第一部电影作品,这部电影描述的是德帝国主义侵占青岛时,其父在青岛崂山祖产遭日本人侵占以后,发生的种种故事。依赖帝国主义势力苟延残喘的前清遗少祝有为和精明的祝太太,在辛亥革命后来到青岛,在临近汇泉炮台处建了花园别墅。祝有为通过卖身投敌的汪翻译巴结上了德国总督。在祝家种花的刘花匠贫苦但正直,因而祝有为的女儿瑞芬与他有了感情。但还是后来刘花匠因为斥责汪翻译的汉奸行为而被祝有为辞退,并被迫离开青岛。1914年,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了青岛。祝有为的表侄余家骧当了日本人的特务,他狗仗人势把那祝有为陷害而死,把祝家花园当作了日本人的俱乐部。祝太太去哀求余家骧交回旧居,而他提出以祝瑞芬嫁给他为条件。祝太太没有答应,别墅也没能收回来。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了青岛。祝太太没有经济收入,晚景凄凉,与女儿瑞芬相依为命。瑞芬与教书的李先生结婚,向政府交涉收回旧屋,仍得不到批准。一天,刘花匠偶遇祝氏母女,一同来到祝家花园,见桃花依旧,人与物却面貌全非了。《劫后桃花》通过一个寓居青岛的封建官僚家庭的没落,暴露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长期侵略,揭露了帝国主义和汉奸走狗的罪恶。而《劫后桃花》也确 成为电影史上优秀的作品。《劫后桃花》的上映在我国影坛上引起很大反响,人们给予很高的评价,被誉为“历史的照妖镜”。“从一个角度很大反映了帝国主义者侵略中国的历史,揭露了其无耻嘴脸”,“对宣传抗日起到了很大作用”。《劫后挑花》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935年7月,洪深会同在青岛的文化名人商讨,办了一个文学期刊,洪深提议叫《避暑录话》。从7月14日创刊,每周一期,随《青岛民报》发行。由洪深撰的《避暑录话·发刊词》。《避暑录话》发刊词(节选):“在1935年夏,偶尔有若干相识的人,聚集在青岛;为王余杞、王统照、王亚平、老舍、杜宇、李同愈、孟超、洪深、赵少候、臧克家、刘西蒙等十二人。他们在青岛,或者是为了长期的职业,或者是为了短时的任务;都是为了正事而来的;没有一个人是真正的有闲者;没有一个人是特为来青岛避暑的。然而,他们都对人说着:在避暑胜地的青岛,我们必须避暑! ……避暑者,避国民党老爷之炎威也……否则他们有沸腾的血,焦煎着的心,说出的‘话’必然太热,将要使得别人和自己,都感到不快……他们都是爱好文艺的人;他们都能看得清,文艺是和政治、法律等,同样是人类自己创造了以增进人类幸福的工具。他们不能‘甘自菲薄’;他们要和政治家的发施威权一样,发施所谓文艺者的威权。”洪深在该刊物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包括戏剧理论的研究。《避暑录话》出版之后,受到许多读者的热烈欢迎,一时成为文坛趣事。1935年2月,田汉因在上海演出革命戏剧《回春之曲》等被反动政府逮捕入狱,洪深闻讯立即从青岛赶到上海,与朋友们商量如何营救田汉。洪深愤愤不平的说:“假如他们说田老大因为是左联人物而被捕,那么我可以告诉他们,我洪深也是左联的人,你们把我抓起来和田汉关在一起好了。”地下党领导夏衍说服了他,让他不要随意做牺牲,而是要根据情况设法营救田汉,洪深才怀着对反动统治的愤恨回到青岛。1935年8月4日,洪深接到田汉出狱的消息,田汉在监狱里写了一些诗词,辗转交到了洪深手里。不顾田汉仍然处于软禁之中,“洪深不顾个人安危,亲自为这些诗词写了注,加上了《友人狱中诗》和《友人狱中词》的标题,立即在《民报》的《避暑录话》上公开发表了田汉的词,”。并写到:“友人田汉以3月间入狱,昨得南京信,已于7月27日得释。”由此可见,洪深与田汉的革命友谊是十分珍贵的。正如田汉在另一首诗中所写的“朋辈都堪共生死”,其中“朋辈”包括洪深在内。
其中《打手印后》一诗写到:“平生一掬忧时泪,此日从容做楚囚。何用螺纹留十指,早将鸿爪付千秋。娇儿且喜通书字,巨盗何妨共枕头。极目风云天际恶,手扶铁栏不胜愁。”洪深注:“他的长子海男,尚在小学读书,寄了一封信给他,故第五句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