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与叙事诗《一百单八将赞》
辛亥革命网 2012-10-1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李欣(1917~),福建省长汀县人。1933年开始参加进步活动。193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8月考入青岛国立山东大学,是青岛救亡同学会和“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青岛地方队部、山东大学队部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人。1937年转为共产党员。任中共青岛特支书记,组织崂山抗日游击队,倡唱崂山抗日游击队的战歌,写的叙事诗《一百单八将赞》;此后,历任高密游击队工委委员、鲁东南工委委员、东北军一一二师工委委员、八路军山东军区滨海支队政委、东北挺进纵队第一支队政委、第四野战军师政治部主任、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八军一一三师政委等职。1950年到外交部工作,先后任驻德、驻英使馆参赞。1960年调军事科学院工作,任外国军事研究部副部长。“文革”中受到冲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历任解放军政治学院一系政委和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1985年离休。
青岛地方党组织1923年8月建立,经历了建立、破坏、重建、再破坏,屡毁屡建的过程。1934年9月27日,中共青岛市委员会被破坏,青岛没有了市一级党组织。
此时,在上海同济大学念书的李欣找到团组织,于1936年3月光荣加入团组织。李欣由于参加了一二九运动,被反动学校当局开除。上海团组织决定,让李欣继续报考大学,利用学校这块阵地,继续搞学生运动。
鉴于青岛党组织从1934年到1935年期间连续遭到破坏,出现一片空白的情况,上海团组织决定,让李欣报考国立山东大学,到青岛去重新建立组织。
就是带着这样的历史重任,李欣来到青岛,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点燃青岛地区的抗日烽火。
1936年8月下旬,李欣由上海乘船赴青岛。经过一昼夜的海上航行,睡梦醒来,一清早,轮船驶入胶州湾,对面是一座风景如画的美丽城市。李欣发出感慨:青岛啊,青岛!我终于看到你了。
李欣下船后,迎接他的是热情的抗日救亡学生。这些抗日救亡学生,就是青岛未来抗日之希望。
早在李欣来到青岛之前,即1936年1月6日,国立山东大学学生救国会联合礼贤中学、文德女中、市立女中等校学生在山大召开会议,成立了青岛市学生联合会,形成以山大爱国学生为主体的,包括广大中学学生和进步教师在内的抗日民主队伍,成为一二九抗日救国运动的一个据点。
李欣来到青岛以后,第一项工作就是把抗日救亡学生组织、团结起来,“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李欣从上海带来了一些秘密刊物,其中有中共中央的《八一宣言》,毛泽东和斯诺的谈话《从午夜十二点到两点钟》;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有关文件,包括季米特洛夫关于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报告;我党在巴黎出版的《救国时报》等。这些刊物在一部分思想比较进步的同学中间传阅,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和组织作用。
1936年9月,李欣与王桂荣等在鱼山路6号召开抗日救国进步学生会议,会上,李欣传达了“民先”章程,介绍了北平“民先”活动情况。到会的除山大部分学生外,还有铁路中学和文德女中的进步学生。
这次会议之后,青岛在李欣的组织下,成立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青岛地方队部和青岛救亡同学会。
1937年2月,李欣到上海出席“全国学联”执委会,找到上海共青团联系人袁汝镛,了解到,1936年11月,党中央解散共青团组织,规定团员可以立即转为党员。但袁汝镛在上海也找不到党组织,他让李欣回到北方找党。
这次会议后不久,李欣再次回到青岛,肩负起青岛建党的重任。在找不到党组织的情况下,李欣只好主动地进行革命工作,继续团结同学,组织开展抗日救亡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