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旭与《蓬州志》
辛亥革命网 2012-09-26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方旭是成都五老七贤之首。“五老七贤”?是民国时期生活或寓居在成都的一批耆宿的统称。他们中有前清的状元、进士、举人、知府、翰林、御史,也有“一生不做官,桃李满全川”的教育家,总之是一拨没有实际官职,而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遗老闲人。“五老七贤”是一百年前光耀蜀中的一个文化群体。他们继承巴蜀文化的优秀传统,德才兼备,经世致用,广植桃李,嘉惠士林,使“蜀学”在国内产生深远影响。
民国期间,“五老七贤”多从事文化教育和公益事业。郭沫若、李劼人和名学者庞石帚、蒙文通、周太玄,以及当时军政人物戴季陶、谢持、熊克武等,皆曾受业于几位先生门下。1933年,方旭与刘咸荥发起创建了成都第一个研究学术和美术的组织蓉社,积极开展诗文、美术创作活动,培养美术人才,举办书画展,义卖助赈。尹昌龄主持成都有名的慈善机构慈惠堂,为老百姓提供就业机会,扶危济困,廉洁奉公,为时称颂。赵熙、颜楷尤精书法,现人民公园矗立的辛亥保路纪念碑的西、南面即为两人手书。刘咸荥(刘豫波)继承祖父(有“川西孔子”之誉的刘止唐)的学说而名著学界,又擅诗联和书画,今武侯祠尚悬挂有他脍炙人口的对联:“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
上世纪20至40年代,五老七贤陆续谢世。1926年骆成骧病逝于成都莲花池街寓所,时年61岁。人生无常,世态炎凉,这位清代四川惟一的状元,去世时家徒四壁,穷困潦倒,只有靠当局的资助才勉强完成殓礼,令人欷歔。这时他已贫困潦倒沦为“穷状元”,辞世后竟无以为殓,由当局资助办理丧事。有清一代,骆成骧是四川唯一的状元。治丧时,为”五老七贤”之一的年逾七旬的方旭在悼念骆成骧的哀婉痛悼挽联写道::“提学一官同,我闻三晋云山,人思教泽歌芹泮;状元千古绝,留得半塘秋水,楼对清漪似桂湖。”诗中意思说,方旭和骆成骧清末分别任过四川、山西提学使,大约相当于后来的教育厅长,为两地的教育做出过杰出的贡献;但是状元的身份是多么难得!联中将骆成骧与明代新都状元杨升庵并提。只有明代杨升庵和清代骆成骧为四川争得过这样的荣誉。颜楷晚骆成骧一年逝世,年仅50岁。这位辛亥保路运动的风云人物晚年消极落寞,逝前赋诗道:“半百光阴一瞬过,知非知命意云何?扬尘沦海寻常事,身外存身总不磨。”徐炯逝后,国民政府念其毕生从事教育事业,业绩煌煌,明令褒扬。
1948年赵熙病逝,刘咸荥书挽联云:“五老中唯馀二老,悲君又去;九泉下若逢三友,说我就来!”挽词寓悲于谐,为时传诵。翌年刘咸荥亦以93岁高龄而终,丧礼时吊者云集,观者如堵。历任成都各大学教授,唯一活到解放后担任省文史馆副馆长的林思进亦于1952年病逝。至此,五老七贤的事迹成为蜀中一段历史佳话。
方旭(1851―1936),号鹤斋。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古文家能诗,工书,善画。前清拔贡,清廷翰林。光绪三十年(1904)任四川省夔州府代理知府,三十一年离任。历任留日学生监督、省学务处提督、省提学使、川东道台。曾做过蓬州知州、四川提学使,留居成都。为官清正,大力倡办新式学堂。因喜爱成都风物,遂家焉,竟成“成都五老”之一。诗、书、画皆善。著有《鹤斋诗存》、《鹤斋文存》,皆门人以寿金刊印。《诗存》所收,从七十岁起,鹤斋本意如此。最著称的则是他的经世致用之作,纂修《[光绪]蓬州志》十五卷。诗《鹤斋四咏》(选一)
《缺瓶》云“古瓶雅称老梅枝,瓶口香风入砚池。横出一枝斜更好,宛如墙缺见仙姿。”(注释:一枝斜更好:苏轼《和秦太虚梅花》:“竹外一枝斜更好。” 点评:尾句想象奇特。)《微云》云:“微云不碍月,舒卷任天风。岂复去行雨,闲心散碧空。”(点评:隐士之云。)《皓月》云:“皓月入疏云,美人珠箔里。银河澹欲无,清浅玻璃水。”(点评:第二句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