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建筑设计师刘铨法(2)
辛亥革命网 2012-08-06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1929年4月,南京国民党政府接受青岛,改为“青岛特别市”,由中央行政院直辖,1930年9月青岛特别市改为青岛市,仍直属行政院。这一时期,青岛进入城市建设重要发展阶段。30年代青岛地区远离战火,政局较稳定,外国资本继续涌入,中国民族资本工商业发展较快,社会事业也有了显著发展,城市建设形成德占后的第二次高潮。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青岛后特别是30年代中期,国内资本在四方、沧口、台东镇周围投资兴建了大量中小型工厂,在中山路、台东镇建了几处较大规模的商场,原市区得以充实,又开辟了大片新市区。值得强调的是,30年代在市区南部兴建了一批公共建筑,如银行、交易所、会堂、旅馆、教堂、寺院、文体设施,内容形式纷杂多彩,此外还兴建了豪华住宅区和“平民大院”,丰富了青岛的城市格局和建筑内涵。国民政府为加强青岛城市建设和建筑质量的管理,先后颁布《青岛市暂行建筑规划》;成立“青岛市区工程设计委员会”,改善设计,促进实施;颁布《青岛市施行都市计划案》,确定青岛为“工商、居住、游览城市”、“黄河区出海口”;成立青岛市“建筑审美委员会”,鼓励竞争,奖励优秀建筑。一批中外优秀建筑师活跃在青岛建筑业,也涌现出本土的工程设计人员,成长起一批有作为的施工人员。刘铨法就是这时颇有建树的一员。建筑思潮活跃,建筑式样丰富,古典主义仍有市场,现代主义极力表现,民族传统风格有所复兴。这一时期,有一批为人称道的建筑精品成为传世之作。
(1)银行建筑:当时银行建筑分别集中于中山路中部和馆陶路东侧,形成中国金融中心和外资金融中心。量多质优的这类建筑,多出自中国建筑师之手,不少可称得上经典之作。交通银行青岛分行 建于1931年6月,为欧洲古典复兴风格,仿罗马建筑手法,今仍为中山路上的知名建筑。立面为典型轴线式布局,中心为标准的高大立柱,粗壮古朴典雅,又细致精到。系中国第一位留美归国的建筑师庄俊设计。现仍为银行办公用。金城银行青岛分行 仿欧洲古典复兴风格。呈菱形平面,主入口上部二三层做奥尼壁柱,中间起塔楼。现为市南区医院门诊部。位于曲阜路、河南路口。朝鲜银行青岛支店 位于馆陶路12号,立面为面砖墙面,屋檐下花牙条石,淡色浮雕,通体朴素大方,呈日本建筑风格。建于1932年。现仍为银行办公用房。 中国实业银行青岛分行 河南路东侧,建成于1934年,地上四层,平屋顶,古罗马建筑风格,格调明快。现为银行办公用房。由刘铨法主持设计和监工建造的有山左银行(后为新新公寓分寓)、大陆银行青岛分行( 位于中山路、曲阜路口,四层,平屋顶,简洁典雅,30年代流行的西式新型建筑,1935年建成。现为外贸公司)、中国银行青岛分行 (位于中山路,简朴庄重,今仍为银行,建成于1934年),则由上海建筑师罗邦杰设计,由刘铨法监工,二人对如何利用青岛石料配合得当,使该建筑成为本市的佳品。
(2)商贸类建筑:青岛国货股份有限公司,位于中山路胶州路交汇之东南角,地上四层,地下一层,建于1933年,呈“现代风”风格。已拆另建。 青岛百货大楼 位于中山路。原称Adams大楼,建于1929年(一说约30年代中期)。高五层,构图追求几何形的比例。已改建。青岛取引所 建于1925年,平面近“田”字形,立面中由6根花岗岩“混合式”柱子直达三层。中央三角山墙上部两端为高起的塔楼,中间偏后成穹顶,增加竖向层次和立面丰富感,系当时流行的商业古典式风格。位于馆陶路,今保持原貌。谦祥益绸布店 始建于1911年,后在30年代建成新店址,具有19世纪欧洲建筑风格,夹杂中国传统建筑特点。位于北京路,今大致保持原貌。1933年,为了打破日本人对青岛的商品证券交易的垄断,中国工程师刘铨法设计了青岛物品证券交易所(位于大沽路北头,今其本保持原貌)。取地势之利,合道路之规,呈放射状矩形,建筑风格一样以奇特取胜。也许他就是想用建筑的语言,狠狠地证明给外国人看,中国人就是不一样。青岛物品证券交易所 建成于1933年2月,高5层,平面结合自然地形和道路网布局而略呈放射状矩形,式样较奇特,打破日人对青岛的商品证券交易的垄断而建的交易所大楼。该工程完成后,博得好评,许多外地人前来索取图纸。
(3)旅馆建筑:东海饭店,位于汇泉湾,1936年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六层建筑,局部7层。平面呈自由状,房间采用叠错式布局,88个房间均能直接观海。立面设计高低错落,外墙为浅蓝色,远望似战舰,为当时流行的“国际式”风格。系当时青岛最高建筑物,最大饭店。今风貌依旧。新新公寓 位于湖南路,1935年12月建成,中国人设计,式样新,质量好。钢混结构,顶正中有玻璃穹顶,利于采光。后改称华侨饭店。
(4)楼台、会堂、影剧院等建筑。青岛市礼堂,建成于1935年,有7家中资银行出资兴建,采取现代建筑风格。位于兰山路,今为银行用房。福禄寿影院,1926年建成,中国人创办的影院。已翻建。后为红星电影院(今已拆除)。山东大戏院,建成于1930年,平屋顶,简洁质朴,今为中国电影院。栈桥回澜阁建于1933年,根据当时青岛市工务局《改筑前海栈桥并修理北段旧石桥》所记,“于堤上增筑八角洋灰亭,以备夏令纳凉之用,亭之周围为便利游人休息起见,添置铁架木椅廿把……”但是,关于回澜阁是谁设计的,相关资料并没有明确的指出。在最近出版的《今日平度》副刊上,有一篇文章指出,参与南村镇沙梁村文昌阁设计建造的刘铨法(国立同济大学土木科毕业)和孙旭春(即墨人,胶东名工程师),都是参与栈桥回澜阁设计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