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诗坛初露头角的台湾著名诗人杨唤

辛亥革命网 2013-11-2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杨唤奠定的台湾儿童诗风格,至今仍影响着台湾儿童诗的创作;杨唤虽英年早逝,但他的诗集、文集却不断再版、重印,在台湾拥有广泛的读者
 

  在台湾,杨唤是个很响亮的名字,连许多中学生都对他耳熟能详,作家林文煌曾抽样调查台湾中学生最喜爱的课文作者,结果是喜爱杨唤作品的学生占到65%的比例,甚至超过徐志摩、朱自清等作家。台湾中学生语文课本第一册的第一篇课文,就是杨唤创作的儿童诗《夏夜》;根据杨唤诗歌谱曲的歌曲《春天在哪儿呀》、《我是忙碌的》等被熊天平等著名歌星演唱后久唱不衰,甚至出版了杨唤词作歌曲专辑《永远的杨唤》;以杨唤名字命名的“杨唤儿童文学奖”,每年颁奖一次,如今已成为海峡两岸重要的儿童文学奖项;杨唤奠定的台湾儿童诗风格,至今仍影响着台湾儿童诗的创作;杨唤虽英年早逝,但他的诗集、文集却不断再版、重印,在台湾拥有广泛的读者群,仅关于杨唤作品的文学评论就已经发表一百多篇。

  谁能想到,颇有诗才的杨唤却是在青岛诗坛初露头角的。谁又能想到,有着如此耀眼光芒的“天才诗人”杨唤,却在25岁时就因车祸而离开人世。在诗人有限的二十五个生命年轮中,有十九年是在故乡和青岛度过的。

  杨唤家境贫寒。襁褓中,母亲去世。三岁时,父亲续弦。就读初级农业职校畜牧科时开始写作1947年,杨唤仅有17岁时父亲病殁,就跟随二伯父杨枫入关,经天津来到来到胶东半岛的海滨城市青岛。到青岛后,杨唤在《青报》找到一份做校对的工作,这是杨唤平生第一个挣钱的职业。那段日子,杨唤工作十分敬业,吃力的工作加上勤奋地苦读,伤害了杨唤的眼睛,使杨唤眼睛近视且患有角膜炎。1948年,因为工作出色,杨唤升任《青报》副刊编辑。通过这个职位,杨唤结识了不少写作的朋友和作家,他自己也写出了不少好的作品并发表在青岛和外地的报刊上。他开始使用杨白郁、羊角、羊牧边、路加等笔名发表诗歌和散文,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笔名大都与自己的姓氏有关。

  从德县路沿石阶和陡峭的水泥路走上观海一路,宛若走进一个欧洲小村,一栋栋单体小楼自顾自地残旧着,院子里总有茂密的树丛、绚烂的花。路口右边的一栋粉红色建筑,房顶的红瓦边沿顽强地生出了一棵小树,盛开着紫色小花。这是观海一路4号,杨唤在青岛生活了一年半的时间,就住在那里。至今,这栋老房子仍在,是杨唤重要的活动遗迹。

杨唤故居

  当年,一贫如洗的倔强青年杨唤来到青岛,他所能仰仗的,仅仅是少时在诗坛中闯荡出的名气。很快,他便在这栋楼里延续了他令人目眩的成名之路。当时,他是《青报》的校对,与一九四八年由青岛文艺社出版了杨唤的第一本诗集《乌拉草》。正是在青岛工作期间,这个时期,杨唤的诗歌风格显示出迷茫的心态,他在《我喝的烂醉》一诗中写道:“这是个天堂又是地狱的地方,这被罪恶和黑暗统治着的地方,我们憎恨,我们不爱……”

  杨唤,原名杨森,1930年9月7日生于当时兴城县菊花岛(今兴城市觉华岛乡)上。杨姓是菊花岛上的大姓,据说祖先是由山东飘洋过海定居于此。杨唤身世坎坷,他的父亲做点小生意,也贩卖一些海货,为生计东奔西走。杨唤不满周岁时,母亲因病去世。两年后,抚养杨唤的祖父、祖母也因病相继离开人世。有人说,杨唤后来的性格和诗歌意境与他过早失去母亲等至亲有关。襁褓中失去了母亲,加上小时候命运多舛,使杨唤自幼缺少长辈疼爱,养成了孤僻的性格,他感到日子苍白而忧郁,后来他的笔名之一“白郁”即因此而取。故乡给予了杨唤文学创作的源泉,他的好友认为“那朝朝暮暮的汪洋巨浪,无疑地是他富于想象、胸襟广阔的背景。”

  母亲去世后,杨唤的父亲再娶,父亲不在孩子身上花费心思,而继母则经常对杨唤进行打骂责罚等虐待,难怪杨唤后来在诗歌里说自己是“小时候,在哭声里长大”。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