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新闻生涯的若干“之最”
辛亥革命网 2013-06-0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邓涛 查看:
今年是梁启超先生诞辰140周年。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梁任公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身为著名学者的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造诣;任公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梁启超堪称近代第一位新闻大师。他一生不仅创办了20余种报刊,产生巨大社会反响,而且在新闻思想、新闻文体、新闻理论等方面均有一系列“开天辟地”的贡献。(清华大学教授李彬语)本文特别关注先生之新闻生涯中,创下的几宗“最”。
二
梁任公系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中外纪闻》是康梁办的首份报纸,1895年由康有为出资创办。开始叫《万国公报》,因为林乐知办的《万国公报》很有影响,他们也想打这个旗号;后应李提摩太要求,《万国公报》改为《中外纪闻》。梁启超担任这个改良派第一个报刊的主编,从此度过了大半辈子的报人生涯,梁先生乃是清末最知名的改良派报刊政论家。强学会成立后,《中外纪闻》成为其机关报(资产阶级改良派最早的报刊)。每期梁主笔都写下数百字的短论,鼓吹维新变法,很受读者欢迎。发行量在3000份上下的《中外纪闻》引起封建顽固势力恐慌,惊呼该报“开处士横议之风”,上书朝廷进行弹劾。1896年年初,光绪皇帝迫于压力下令解散强学会,《中外纪闻》随之停刊。
在张之洞支持下,康梁在上海创办《强学报》,可惜只出了三期又被查禁。因为,《强学报》之言论较《中外纪闻》更为激进。《强学报》是中国最早提倡发挥报刊舆论监督作用的报纸。
“强学停报”之后七个月,1896年8月9日《时务报》沪上横空出世。该报以“变法图存”为宗旨,卷首必发政论一二篇,大多出自总撰述梁启超手笔。创刊号发表梁的两篇政论,一曰《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乃其早期系统论述报刊功能的重要文章,认为报纸能“去塞求通”,“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一曰《变法通议》,乃其最早宣传变法思想之代表作,全文约7万字,连载21期,时间跨度长达一年三个月。《变法通议》之结语强调:“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废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不到半年《时务报》迅即销行7000份,一年后增至1.2万份,最多时达到1.7万多份,一跃而成全国发行量与影响力最大的报刊。总计发表政论、文章133篇,开创了一种独特的报刊文体,史称“时务文体”。时务文体即梁启超开创的一种中国报章文体,特指报章政论文体。这种文体的特点有三:一、“纵笔所至,略不检束”;二、“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三、“笔锋常带感情”。崭新的文体、磅礴的气势和荡气的语感,让“时务报起,一时风靡海内,数月之间,销行至万余份,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举国趋之,如饮狂泉”。
三
1898年9月21日,戊戌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他先后在横滨创办并主编《清议报》、《新民丛报》和《新小说》杂志,宣传君主立宪,介绍西方学术文化,进行启蒙思想宣传。期间办报思想与实践有大发展:创时事短评栏目;首次提出“党报”观念;指出小说为政治宣传服务;开副刊改革之先河。旬刊《清议报》是改良派在海外办的第一张报纸,亦为日本华侨报刊的鼻祖,“明目张胆以攻击政府,彼时最烈矣”。1905年8月20日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以《民报》作为机关刊物。改良派与革命派势同水火,遂爆发了清末影响最大的一场报刊论战,大论战在《民报》和《新民丛报》(改良派最有影响的刊物)之间展开。论战围绕中国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民权革命、民生革命和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等问题进行。《民报》方面由孙中山挂帅,参与论战的干将有张继、章太炎、陶成章、汪精卫等。《新民丛报》方面则主要是梁启超一人。论战一直延续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而告终。论激烈论战之战果,批判和清除了保皇派君主立宪主义的影响,向人民广泛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最早的时评始于何时何报呢?它的发明人又是谁?答曰:发轫于《清议报》和《新民丛报》,肇始者乃梁启超是也。当时,这两家报刊上都辟有“国闻短评”专栏。在《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上,梁启超发表的《过渡时代论》、《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尊皇论》、《少年中国说》、《立宪法议》、《新民说》、《论立法权》、《论正统》、《中国历史上革命之研究》、《开明专制论》、《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等,是蜚声一时的力作。(见程曼丽著《海外华文传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