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藏书家张钧衡
辛亥革命网 2013-05-23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张钧衡家不仅是名噪一时的儒商巨富,而且是清末民初重要徽州籍藏书家。幼喜读书,闻乡先辈鲍廷博、刘疏雨等遗事,慨然仰止。酷爱收藏古籍、金石碑刻和玩赏奇石、名砚。弱冠即收书,所藏多精善,他不惜重金收购善本、古本和孤本。于宋元旧刊钞本名校刻意搜求,藏书共十余万卷。于光绪三十三年在南浔南栅补船村鹧鸪溪畔建筑藏书楼名为“适园”,适园因而得以与蒋汝藻密韵楼、刘承干嘉业堂藏书楼并称于世。为南浔清末民初四大藏书家之一。珍贵的适园藏书版本,给后人留下宝贵财富。张氏致力于目录之学,1913年底,与陆存斋,丁月河,缪荃孙,沈乙庵等讨论商榷,评定去取,依四库分类于于1916年完成《适园藏书志》16卷,著录善本960多部;还刻印《张氏适园丛书初集》收书7种、《适园丛书》收书74种,分12集、《择是居丛书》收书19种,其中15种为宋元古本,以及宋本47种、元本64种、明本302种。还出了三代著名收藏家,除他自己外,还有藏书家张乃熊,书画收藏家和鉴定家张葱玉。
张钧衡像
张钧衡(1871—1928),字石铭,号适园主人,他的先祖是安徽休宁人,于康熙年间迁到浙江南海,世代经商并以盐业致富。浙江吴兴(今湖州)南浔镇人。南浔“四象”之一张氏后裔。祖父名张颂贤,字竹斋。同治初年平定太平天国之后,颂贤受浙江巡抚委办恢复浙西盐场的户销,使得“商利益滋,官课以充,而公之家亦日丰。”颂贤长子名张宝庆,字质甫。钧衡系张宝庆的独生子,张颂贤的长孙。分家后,建大住宅于南西街华家弄北首,称南恒和,堂名懿德。张钧衡之父年未30因得怔忡之疾而亡,其母桂氏贤惠能干,南恒和一切事务由其母一手治理,故立堂名‘懿德’。祖父张颂贤以经营盐业致富,成为“南浔四象”之一。张钧衡清光绪十六年(1890)入县学,光绪二十年(1894)中甲午科乡试举人,会试不第。捐主事分兵部车驾司候补,在上海经办盐务、典当、酱盐业,并经营房地产,投资商业银行、浙江兴业银行及慎大钱庄。除承袭祖业外,在上海开办慎大钱庄和东南信托公司,也经营房地产,标金,股票,公债等业务,很稳健,可以称为是中国早期从事外贸的商人。
钧衡幼授经学,笃嗜典籍,对本邑先辈藏书大家鲍廷博、刘桐、严可均等仰止神往不已。幼授经学,笃嗜典籍,对本邑先辈藏书大家鲍廷博、刘桐、严可均等仰止神往不已。二十年起,以其雄厚资财,大举收购图书。先后收有朱氏“结一庐”、张氏“小琅环福地”、吴氏“拜经楼”、顾氏“芝海楼”、韩氏“读有用书斋”、杨氏“观海堂”等藏书家的旧藏。三十三年在南浔南栅补船村鹧鸪溪畔建“适园”。另建有“九松精舍”、“嘉荫草堂”、“择是居”、“燕喜庵”、“六宜阁”等,藏书10余万卷,精本亦多。不少书曾由缪荃孙校订过。主编《适园藏书志》13卷,为其家藏书目,由缪荃孙代笔,质量较高,计收录善本书763部,有宋版45种,元本57种,黄丕烈跋本26种,名人手抄手校之本百余部。辛亥革命后,各地遗老纷纷聚居上海,又借此收得不少善本,适园因而得以与蒋汝藻密韵楼、刘承干嘉业堂藏书楼并称于世。
张钧衡收藏有历代名家书画,碑刻,较名贵的是晋,东魏,六朝及隋唐时代的一些墓志铭原石七八方。如晋碑《张口志》,东魏《元贝卒墓志铭》,唐《王守廉墓志铭》,还有宋苏轼手书的《赤壁赋碑》,元赵孟頫手书的《胡茄十八拍碑》等。他还是南浔清末民初四大藏书家之一,聚书达10余万卷,有《适园善本藏书志》16卷等,均为影宋精刊本。他在适园内建“六宜阁”,收藏碑刻古籍。六宜阁为二层,三面临荷池,一面通梅林鹤笼,曲径通幽,十分雅静,是一处绝好的读书环境。
张钧衡爱好金石碑刻和玩赏奇石,故取字石铭。他与国画金石大师安吉吴昌硕,篆刻家丁福辅之,毛福庵等有文墨之交,为西冷印社的发起人和赞助人。他在南浔西郊鹧鸪溪上,原明代董说读书隐居处的丰草庵和黄叶台故址,建造了一座比刘氏小莲庄和庞氏宜园规模更宏丽的园林,取名“适园”,自号“适园主人”。郑孝胥为其作《适园记》,碑文中说:“张子取”季鹰适志“之语名之曰适园。”他奉母之孝,在园内建佛堂,有玉佛,供母焚香拜佛,还建造了一座石塔,藏《金刚经》。
1913年底,张钧衡先后请叶昌炽、缪荃孙为其编撰藏书志,刻书有明《内阁藏书目录》、《百宋一厘书录》,于1916年完成《适园藏书志》16卷,著录善本960多部;还刻印《张氏适园丛书初集》收书7种、《适园丛书》收书74种,分12集、《择是居丛书》收书19种,其中15种为宋元古本,以及宋本47种、元本64种、明本302种。其藏书在抗日战争南浔沦陷前,已全部运往上海,张乃熊以70万元出售给重庆中央图书馆。藏书印颇多,有“择是居”、“适园珍藏永宝”、“南浔适园主人”、“希古右文”、“不薄今人爱古人”等20余枚。张钧衡于1928年病逝,终年5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