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曹元弼的治学精神(2)
辛亥革命网 2013-05-22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1897年,张之洞转任两湖总督,延聘为主讲两湖书院。撰《原道》、《述学》、《守约》三篇,向诸生展示治学之方。在书院他与梁鼎芬一起辑成《经学文钞》,而相与论学者,则有马贞榆、陈宗颖、胡元仪、陈庆年、王仁俊、杨守敬、桑宣、蒯光典、姚晋圻。随后张之洞要求编修《十四经学》,建立治经提要钩玄之法,约以明例、要旨、图表、会通、解纷、阙疑、流别七目,元弼认为此事体大物博,任重道远,于是“发愤覃思,闭户论撰,寝食俱忘,晷刻必争”,希望尽快编成。已刻成的有《周易学》八卷、《礼经学》九卷、《孝经学》七卷,未刻成的有《毛诗学》、《周礼学》、《孟子学》各若干卷,《论语学》则改题为《圣学挽狂录》刻成。
1900年与伯兄曹元恒因捐钱得到“行走”之职(卖官捐钱在清末很普遍)。1907年,张之洞又电招他为湖北存古学堂总教。当时清廷设礼学馆,编纂《通礼》,与故交张锡恭、钱同寿,及从兄曹元忠,皆入馆任分篡。礼部尚书溥良奏保元弼来京,因存古学堂之聘,仅列顾问。
1908年,江苏巡抚陈启泰荐举元弼通晓经学,品德端正,并以其所著《礼经校释》进呈御览,奉旨赏给先生翰林院编修,原书发交礼学馆。同年江苏奏设存古学堂,延请元弼为经学总教,仍兼存古学堂职务。同时叶昌炽为史学总教,邹福保及王仁俊、唐文治先后为词章总教,孙宗弼、沈修、孙德谦为协教,皆一时硕学通儒,师资力量雄厚。
1911年,元弼辞去存古学堂总教,不久辛亥革命爆发,江苏存古学堂停办。自此闭户绝世殚心著述。所往来者,只有叶昌炽、邹福保、张锡恭、朱祖谋、王季烈、刘锦藻、刘承干几位而已。其后袁世凯设礼制馆,以书币来聘,元弼立即拒绝。孔林被战乱毁坏,清东陵被盗掘,元弼竭尽家财捐修。
平时元弼为诸弟子讲授经义,毅然以守先待后为己任。元弼对于“洪荒初辟以来,中国圣教王道所自始,人类所以孽生不绝之由”,反本复始,潜心学易,认为前儒之说,犹有未尽,所以他更定体例,以郑注为主,采荀、虞诸家及古易说为之笺,而以己意贯穿惠栋、张惠言、姚配中及各家之说进行阐发。元弼由先儒之说以通经传,由经传以定先儒之异同得失,如不满意,则“十易其稿而犹未已,必心安理得而后写定”,历十七年成《周易郑氏注笺释》二十八卷,又怕文繁语绕,学者查阅不易析别,为《周易集解补释》十七卷,自序超过万言,仍然惓惓于学易,“改过迁善,以消杀机,而返元气”。
元弼认为《大学》、《中庸》二篇,乃孔门论礼至极精萃之言,郑注简而精,朱注详而明,所以隐括条理,由博返约,成《大学通义》一卷、《中庸通义》二卷;又认为孔子行在《孝经》,“立人伦之极,致中和,赞化育之仁,发育万物,峻极于天,其本尽在《孝经》”,汉代郑玄笃信好学,非礼不行,故依经立注,为学者尊崇,而现在所传郑注,后人疑难百端,千载之后,直至陈澧据《礼记·郊特牲》之正义,引王肃之《孝经》注,定为礼堂写定之文,聚讼纷争才平息。于是元弼据臧庸、严可均辑本,撰《孝经郑氏注笺释》三卷,并校正注、疏、脱、误为《孝经校释》一卷。曾于1917年综括数十年治经心得,对每部经都赋诗若干首,提挚纲维,以示后学者。这些诗共有六百数十首,“先举大义,正宗旨也;次详源流,明传信也”,但是“经义渊深,经师家法,源远末分,百家得失,参错不齐”,又不可不注明其意,所以元弼于1936年开始博引群书,稽撰其说,三年而成《复礼堂述学诗》十五卷。
1939年元弼为诸弟子讲说《礼经》,认为“威仪三千,乃政教典则之详,人伦日用之实,上下通行,师儒讲习,《礼记》则其传,冠昏诸义,皆七十子会通经文,亲受圣旨,提纲掣领,为后学举隅”,于是引而申之,触类而长之,为《礼经大义》二卷。继而又认为先前所著《孝经学》、《孝经郑氏注笺释》,语义过于深奥,难以教育学生,所以取旧时论著,删繁就简,仿朱子注四书之法,集合郑玄之后百家之注加上自著之书,融合而成《孝经集注》二卷。
元弼完成述学诗已有七十五岁。其间世祸之烈,门庭之痛,使其产生“不如无生”之感,但是一息尚存,仁为己任,元弼没有松懈,“所欲著书甚多”,认为“《尚书》为前圣施于政治,道济天下之实”,于是在1941年四月创稿,以郑注本为据,集合《大传》、《史记》、《说文》、谶书古文、马氏佚注及《礼记》、《左传》、《论语》、《孟子》周秦诸子、两汉书等所载关于尚书的学说,为其笺释,元弼博观约取,师法胡、江、王、段、孙、陈、王、皮诸家之义,反复深思,“弥缝变易释之,义若丝毫未惬,辄数易其稿,必问心无憾而后已,耳校口授,谆复不厌,必一字无误而后已”。年老,困病缠身,目暝意倦,著书之苦,可想而知,历十年而成《古文尚书郑氏注笺释》四十二卷,总共五十余万言,又别著《孙氏尚书今古文注疏校补》,《太誓》以下未完成,遗命以此二书稿交于其弟子王欣夫(大隆)。其所著《复礼堂文集》十卷,二集、三集各八卷,《诗存》若干卷。
元弼说经,以高密郑玄氏为宗,而亦兼采程、朱二子,平质通达,与番禺陈澧相近。而著书二百余卷,总三百余万言,则又过于陈氏。同县吴文安曾说:“吾苏二百六十年前后得两人焉,昆山则有亭林先生,吴县则为吾叔彦先生,振纲常,扶名教,为宇宙间特立独行之真儒。”识者谓为千古之公论。
元弼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祥和之气,充溢门庭,吴中孝弟家风者,必以曹氏为首。自辛亥以来,历世多变,优伤憔悴,至抗战更至穷乏,衣食不继,而元弼惟以著书立教,孜孜不倦,虽疾病呻吟也不离简札。真可谓守死善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