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网坎坷路径:从羊肠小道走出来的互联网(4)

辛亥革命网 2010-08-06 00:00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唐铮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中互联网经过近年发展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我国网民数达3.38亿。 ,中国上网坎坷路径:从羊肠小道走出来的互联网,

  1996年5月,上海诞生第一家网吧——威盖特,在短短几个月内发放了近千张会员卡。11月19日,“实华开”网络咖啡屋在北京首都体育馆西门外开张。“泡网吧”很快便成了年轻人时髦的休闲活动。

  网络开始走近人们身边。

  不过,这时上网的人也不多。1996年1月,中国电信的ChinaNet在北京的拨号端口只能支持2000个用户,但当时全北京也凑不够这么多个用户,上网很少占线。

  总会有一股力量,真正支撑互联网步入千家万户,而最终起到这个作用的,是一个32岁东北女人组建的公司——瀛海威。

  1995年深秋的一天,北京白颐路路口竖起了一面硕大的牌子,上面写着:“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

  ——前方向北1500米,正是瀛海威的网络科教馆。

  张树新为瀛海威打出的广告,其口气之大、胆色之壮,一夜之间便令瀛海威蜚声在外。从这天起,这块大广告牌成为很多人对早期中国互联网的一个经典记忆。

  事实上,瀛海威这个公司的名字,就是英语Information HighWay(信息高速公路)的音译。

  张树新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接入商(ISP)。1995年初,当她到邮电部去申请开办信息服务业务时,接待她的官员们完全听不懂她要做什么。其实,当时的张树新自己也不知道互联网公司应当做什么。“缺什么,做什么。”她回答说。

  而对当时中国互联网来说,什么都缺。这使得瀛海威变成了一家“什么都做”的公司。

  1995年9月30日,在一台486 90MHz电脑上,瀛海威第一台网络服务器开始运行。公司向中国电信租来网络信道,再分租给注册用户,提供上网接入服务。这基本上是“美国在线”早期模式的翻版。

  这时,张树新才发现,绝大多数国人对互联网的认知还是一片空白。作为市场先行者,她不得不担负起领跑者的教育责任。

  “当时,每天都发现自己是在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非常愉快。”时任瀛海威信息部总监王玉梅说,“我们发明了很多方法,就是为了让这行业活下来。”

  有过媒体从业经验的张树新很快让瀛海威成了网络知识的启蒙者——她在魏公村开办了中国首家民营网络科教馆,所有人都可以在这里免费学习网络知识;她在各大新闻媒体开设专栏,在普及网络知识、传播网络文化的同时一遍遍告诉公众:信息产业是中华民族崛起于世界的一个重要机会;她组织员工在全国8个城市的高校巡讲,向莘莘学子开启进入信息高速公路的大门;她向中国科技馆无偿提供宣教网络知识的展区,又同北京图书馆合作,在瀛海威时空上免费提供北图书目查询……

  时任瀛海威公关总监江雪海至今仍记得,在西安交大向学生演示互联网时,等把电脑调试好,从屏幕上蹦出一个对话框时,全场几百名学生轰的一声沸腾起来。课后,一个由此学会了上网的学生给他发电子邮件说:“那一刻,我才知道,等着连接网络时嘶哑的嗞嗞声,是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

  就在1996年年初,一个叫ROSE的女孩在瀛海威的BBS上留下了一封信和一束红玫瑰,她得了血癌——网络将这件事传到四面八方,又将各种温暖的祝福聚集起来,而瀛海威,便是承载这一切的虚拟平台——这是中国的第一次网络事件,远比后来的许多网事生动和感人。

  瀛海威的拓荒经历,使得它比后来的企业承担了更多的行业责任,比如在与主管部门方面做出不少沟通,导致一些关键政策的陆续出台。

  1997 年,因为中国网民数量的飞速增长,高昂的上网费用成了制约互联网发展的瓶颈。几个网络接入商联合起来提出交涉,一直推动到国家计委,这直接导致了1997 年底的网费大降价。当时,国家计委的价格调查组专门在瀛海威待了一个月,调查所有的运营细节,核定成本。“不能说如果没有瀛海威就没有中国电信此后大规模的建设与降价,但至少会晚一些。”王玉梅说。

  随着网费的下降,被俗称“猫”的调制解调器(MODEM)逐渐畅销,嘶哑的电话拨号声,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享受到了网络的魅力。

  从那时开始,中国互联网才开始进入大发展时期。1996年底,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已有15万。而在1997年春天,瀛海威全国8个城市的节点同时开通,用户最高峰时

  接近4万人。

  大幕彻底拉开

  1997年年底,随着全国范围内上网价格的大调整,瀛海威高歌猛进的脚步一下子变得蹒跚了起来。当年6月,国家邮电部门投资70个亿启动169全国多媒体通信网,上网价格大幅压低。国人的上网费用,从动辄每月数千元,一下就降到几百甚至几十元。

  短短三个月,凭借拨号接入服务赢利的瀛海威就受到巨大打击。1997年9月,瀛海威的月收入下跌到30余万元。张树新感受到了来自市场的真实寒冷。在这年圣诞节当天,她在日记上写下了一段颇为感慨的文字:

  “……深夜,我们刚从郊外回到家中,窗外大雾弥漫,所有的车子都在减速慢行。前车的尾灯以微弱的穿透力映照着后车的方向,偶遇岔路,前车拐弯,我们的车走在了最前面。视野里一片迷茫,我们全神贯注小心翼翼地摸索前行,后面是一列随行的车队。”

  真实的情景,则像是这篇日记的后续——原本跟随在瀛海威身后的网络公司们,逐渐得到了资本的支持,开始超车了。

  1996年,程序员王志东决定把自己的四通利方公司往互联网转型。当时尚在法国留学的汪延给王志东写信说:“看来世界的确被Internet缩小了,或是你我有缘,这是个崭新的机会摆在我们面前。”

  一个星期以后,1996年4月26日,汪延和他的新驿多媒体小组正式加盟四通利方公司,开始四通利方“srsnet”网站建设。6月,新浪网的前身利方在线开通。

  1998年,四通利方更名新浪。新浪的融资路曾跌跌撞撞,因为王志东无法向投资顾问描述互联网的赢利前景,最后,互联网业务没有写入融资报告。

  和王志东相比,张朝阳显然更受美国媒体的青睐。《时代》周刊把他评为“50位全球数字英雄”之一,他拿到了中国互联网界的第一笔风险投资。

  1996年夏天,回到北京已有两年的张朝阳决定自己创业。他回到母校麻省理工学院去游说自己的导师爱德华·罗伯特教授,以及《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罗庞帝,这位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主任同时也是一位投资家。

  22.5万美元,中国第一批风险投资就这样来了。1998年2月25日,“搜狐”诞生。广告打的是:“出门靠地图,上网找搜狐”。

  丁磊的传奇,则从国内第一个免费电子邮箱系统、著名的163电子邮局(163.net)起步。1997年5月,他创办了网易公司。

  这三家门户网站,全数在2000年登陆纳斯达克股市,也创下了一代互联网人的财富梦想。随后的故事逐渐被更多国人所熟知。多如牛毛的小网站风生水起,有的继续壮大,有的被合并,也有的黯然关张……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以先行者姿态出现的瀛海威,还有此后涌现的三大门户网站,它们随着国外互联网泡沫的壮大和破灭而跌宕起伏,不仅构成了中国的第一次互联网商业高峰,更时刻与世界最新的互联网发展脚步形影不离。几乎同步的发展速度,填平了中国面向世界的信息鸿沟。

  回溯近三十年的发展,有网络与没网络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时代。对于中国人来说,互联网最大的意义,在于真正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沟通和表达平台。

  今年,距离中国全线接入互联网,正好是15个年头。

  3.38亿网民、3.2亿宽带网民、1296万国家顶级域名注册量这三项稳居全球第一的数据,足以证明中国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国际互联网大国。

  5400多个日夜,沧海桑田。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