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参与收复南沙群岛的回忆(2)

辛亥革命网 2014-09-05 14:14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何炳材 查看:

1946年7月,“太平”、“太康”、“永顺”、“永宁”、“永腾”、“永泰”、“永兴”、“永定”八舰由美国远航回国,略事休整,我们即抓紧时机,派出舰队和人员前往收复南沙和西沙群岛

  日军在占领榆林和三亚期间,均设有海岸电台,在三亚港还设立了机场、潜艇基地和一个极大型的远程无线电台,以指挥日本在南中国海和南太平洋的海军和空军。

  但在日军投降后,国民党的“接收大员”不仅没有很好利用或妥善保管这些设施和战利品,反而将绝大部分设备、机械、仪器等拆散,盗卖零件,以饱私囊。我亲眼见到过许多大型无线电真空管摆在三亚市场当做金鱼缸出售。海南岛上还有大约100辆汽车的轮胎和机件被拆下盗卖。以致接收下来的大量贵重军用设施、通讯设备、交通工具等,除有少数适合“大官”用的留下自用之外,全部变成废品,物资则被“官员们”瓜分,令人触目惊心。在榆林港当时只有一个功率较小的海军电台可勉强与我们舰台联系。

  艰难前行驶向太平岛

  在榆林港向渔民了解得知,南沙和西沙的渔季是2月和4月。在春季里风力一般在4~5级。5月以后,夏季多台风。冬季多东北强风,风力有时可达7级。西沙群岛的锚地不算很差,但南沙群岛根本没有可避风的锚地,底质不是碎石就是珊瑚,容易走锚。实际上,选在11、12月份收复南沙群岛是不适宜的。何况当时在战争时期受到破坏的南海气象站尚未恢复,气象预报不准确,海上的天气难以掌握,中途又无避风锚地。

  但是,决定和命令不能改变,而且收复南沙群岛是关系到国家尊严的问题,因此我们唯有自己尽量克服困难,争取在限期内完成任务。

  太平舰等在11月中下旬曾有两次驶出榆林港,驶出约三小时后,均遭遇狂风巨浪,“中业”和“中建”两艘登陆舰横摇至30度。眼见它们有倾覆的危险,逼得全队返航榆林港待晴。

  1946年12月9日,天气晴朗,东北风3级,上午8时第三次由榆林启航。舰只背着越南岸陆航行,直指南沙群岛的太平岛。岸标在地平线下沉后,改用天文定位。由于估计风流压准确,船位一直保持在航线上。有一段相当长的航程水深在3000米以上,海水呈黑色。12日早晨海水变为深绿色,可以判断舰只已进入1000米左右的较浅水域,距珊瑚区不远。于是派水兵上桅顶加强瞭望,搜索变浅的水色。随着水色逐渐变浅,减低航速,开动回声测深仪,不断注意水深读数的变化。在接近南沙群岛西部一段,海流被东北部的岛屿和礁群所阻,舰只改驶118°。

  10时左右,正前方地平线上出现一条短黑线,以后逐渐见到岸形。雷达荧光屏上也显示出一光点的回波。与天文观测的经纬度、水深和海图上标绘的形象校对,证实这是太平岛无疑。再过半小时,航经一块深约40米的珊瑚产台,海水呈浅绿色。再将船速减至极慢,改以该岛岸线的方位测船位,并用雷达测得距离600米,水深减至30米,立即倒车,11时在太平岛的西南岸外下锚。这锚地是碎石和珊瑚礁底,海水十分清冽,海底的游鱼历历可见,锚和锚链抛下后也可看清楚。在礁后抛好锚放下汽艇和救生艇,准备登陆。

  提前完成收复工作

  我先带领太平舰的水兵和中业舰的海军陆战队各一班乘坐汽艇和救生艇登陆。在向太平岛接近至约100米时,向空中开机关枪数十发,以试探岛上的实力,但未见任何反应。再前进至距岸约50米处,水太浅,汽艇不能前进了。

  我们离艇,卷起裤脚涉水登陆。先进入两座混凝土房子搜索,只见日军留下的一些钢盔和破烂军服、皮鞋、帽子等,再事搜索全岛,未有发现任何人员。随即在树顶上升起国旗。

  随后沿西、南岸边勘察,发现在南岸有一个小码头和轻便铁路。这铁路和码头是日本鸟类公司用以偷运鸟粪的。码头南方的浅滩中有一条人工开辟的小航道,长约300米,宽约5米,深3~5米。为了方便以后人员登陆和运输,即在码头上挂起一面黑白方格的号旗,并在航道外端抛下一个空曲罐作为标志。

  下午指挥部和守岛人员、工作人员分批登岛,连续不断运送食品、燃料、建筑器材、发电设备、电台设备、武器弹药以及各种仪器仪表等。13日物资运送完毕,所有人员登岛清理场地和建筑物等。该岛在日寇侵占期间建有仓库、电台发电车间、蓄水池、堡垒、宿舍等。日军在撤走时已基本破坏。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