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后四川军阀混战的原因和变化(3)
辛亥革命网 2013-09-22 00:00 来源:家庭文献 作者:叶良一 查看:
再就是从他们的实力来比较,刘湘、杨森较为强大,如刘杨合作,可以暂时统一四川。惟杨森不肯寄人篱下,他的武力统一四川办法,就是穷兵赎武,一意孤行。杨森在作四川军务督理任内,为了遂其囊括全川的野心,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首先制订出“消灭三边八九计划” “三边”,即边防军孙元清,李家钰,赖心辉所部,“八九”, 八即八师师长陈洪范部,九即九师师长刘文辉部,这是因为他们的势力较弱。而九师的刘文辉,因与刘湘有叔侄关系,杨要消灭,刘要保存,结果,刘湘乘杨解决边防军及八九两师部队,疲惫之余,出兵为九师后援,隆昌一役,打得杨森落花流水,溃不成军,杨森本人也只好逃出夔门而去。当时,成都人民有竹之词两句,“十万雄师出简阳,一王战败一王降。”盖指师长王正钧战败,师长王瓒绪投降的一段故事。
杨的基本部队被刘湘粉碎,这就是杨森武力统一四川的结局。而刘湘则另有一套武力统一四川的计划,称作“拥蒋统川”其方法是:一面利用蒋介石的中央作外壳,一面以神治军,任命刘从云为前敌军事委员长(刘是威远县人,算八字出身,他以星相之术说动刘湘,刘湘拜他为军师兼模范师师长)于民国十六年即1927年秋,在资中召开军事会议,保定系的邓锡侯、田颂尧、刘文辉等均亲赴资中会议,向刘湘表示投诚,并俯首磕头,拜归刘从云门下,执弟子礼。而刘从云遂以刘伯温军师自命,刘湘亦以西南王自许,每逢星期日在重庆歌乐山下潘文华公馆或唐式遵公馆内召集中级以上军政官吏讲经说法。刘从云当时以“神仙之尊,军师之令”彰彰在人耳目,为一般好事之徒,醉心于县长、局长的,大开了方便之门。不仅如此,刘从云硬说什么,刘湘是一百零八将左班首相第一人,邓、田、刘(文辉)等均是一百零八将中位列左班等语,这种欺世盗名的邪说,弄得刘湘与邓、田、刘等五体投地。而刘从云以神仙之称,尊军师之令,嚣张一时。
1932年10月到1933年9月四川发生“二刘内战”,即刘湘、刘文辉二叔侄内战,也是四川最后一次军阀混战,目的是争夺四川统治权。在武胜县的刘湘部,由罗泽州(师长)首先发难,向刘文辉驻南充的林云根部打响第一枪,揭开“二刘”大战的序幕。刘文辉下令奋力抵抗,在川北击溃了来犯的李家钰,罗泽州两部,双方大战一年,最后以刘文辉失败,退守西康的雅安结束。此前,他曾一面让大哥刘文渊劝其幺叔刘湘不要豆萁相煎,一面向刘湘通电认错,拥护他统一四川。在“二刘”内战中,有一次,刘湘计划以一部出击敌之侧背,而军师刘从云,坚持按他的黄道吉日出发并按指定路线前进,结果官兵走了一夜,即将拂晓时,前途竟遇断崖绝壁,不惟无路可走,亦无敌踪。全体官兵为之哗然,深感长此发展下去,川事更不堪设想。在成都将领中,有一二明达者密议,不如乘总司令刘湘出川谒蒋的机会,将刘从云正法,以谢川人。众议总司令归来追究此事,谁负其责,谋知王陵基(因王曾任过四川陆军速成学校教官,对刘有师生关系)后,王不敢负责,潘文华,唐式遵更不能负责。又有人建议,向甫婆,即刘湘的爱人周氏说明一切,借以挽回刘蒋之信誉,由甫婆令师长周成完(系刘湘的妻弟)暗杀之,但又无人负责去说,因此罢议。周成完从此知道刘湘迷信刘从云,而任何人不解其故。人谓,“蒋介石逐鹿中原,只有陆、海、空三军,而刘湘纵横四川,则有陆、海、空、神四军。”这就是刘湘当时要统一四川的局面。川局如此复杂,手段如此糟糕,成为四川军阀混战史上最肮脏的一页。
六、百万川军走向抗日战场
我脱离四川军政十年后,1937年“七七”抗日战争爆发,川军踊跃出川抗日。重庆作为国民政府的陪都,四川作为抗日前线的大后方。抗战八年中,四川出兵三百多万,为国捐躯一百多万,为全国之最;四川捐钱捐物,承担全国财政支出总额,为全国之最;四川依靠长江水道和陆路送军需上前线杀敌,为全国之最;四川数百万民工出川支前,为全国之最;为盟军轰炸东京,四川修公路、建机场,为全国之最。抗战时期我出任巴中县参议会副议长,在川北通南巴三县,我协助每县建立预备役部队二至三个团,各级长官遴选退役军官充任,实行日常训练,轮番补充抗日前线,前后达二十余万人。重庆国民政府在巴中设置师管区,在川东二十余县设团管区,将新兵集中在巴中训练。1937年我代表川北父老在广元为出川的抗日将士送行,昔日同学同事,川军师长饶国华、王铭章等曾对我言,“此次出川抗日,我等将以为国捐躯之精神洗刷川军打内战的耻辱,不驱走倭寇,誓不还川!”当时初冬来临,将士们还身着单衣,脚穿草鞋,徒步行军,翻潼关,抵洛阳,直扑鲁南,与日寇浴血奋战,不久传来台儿庄等胜利大捷。八年抗战,第七战区司令刘湘病死前线,饶、王两师长为国捐躯,47军军长李家钰阵亡,举国震撼。百万川军将士以战死沙场的爱国主义精神,洗刷了辛亥后打内战的耻辱,也写就了川军最悲壮、最光辉的一页。(叶良一1961年7月28日写于巴中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