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洋务派的海防建设(3)

辛亥革命网 2013-08-22 00:00 来源: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作者:李少莉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中国近代史上,历时30年的洋务运动,有其不光彩的地方,但其筹办海防,创建海军活动,对于抵御外来侵略,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应予以肯定

  随着北洋舰队的建立而来的是一个较为完备的近代工交体系的建立。“船炮机器之用,非铁不成,非煤不济。”(《洋务运动》(五),第123页。)煤在当时的中国一直是土法开采,铁也是土法冶炼,不能适应近代海防建设的需要。为了改变大半依靠进口的状况,1875年在台湾基隆,1877年在直隶开平设机器采煤,之后,其他各地也有机器开采。“从此中国兵、商轮及机器制造各局,用煤不致远购于外洋,一旦有事,庶不为敌人所把持,亦可免利源之外泄”。(《洋务运动》(五),第139—140页。)后来,张之洞设湖北炼铁厂,也是因为“洋铁充斥,有碍土铁”(《洋务运动》(七),第203页。)的缘故。于是,决心建立“日出生铁百吨,并有炼熟铁、炼钢、煅矿各炉,……更兼采铁、炼钢、开煤”(《洋务运动》(七),第218页。)的联合企业。

  为了加速海防建设和军队的调动,李鸿章还建立了天津电报局和津沽及关内铁路。这些部门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垄断经济过多渗入中国的作用。开平矿务局的设立,使中国用煤自给,特别是天津电报局的设立,抵制了德国欲在中国架设陆线的要求,制止了英法美德等国公使打算在海上设立万国电报公司的计划,限制了丹麦北大公司在中国沿海各国间架设海线和既得权利。这些,都起到了抵御外族侵略,保护本国自主权力和作用。

  经过20多年的经营,近代海防建设已有了相当规模,北洋舰队也成为一支具有一定战斗力的近代海军。无论从兵源、素质、士气还是从训练纪律和装备来看,当时都是远胜陆军的。

  那么,中国的近代海陆建设在实际上所起到的效果是怎样的呢?

  应该说,洋务派创建的近代海军在反侵略的战争中,是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的。在中法战争期间,法国侵华舰队进犯浙江镇海,遭到我守军的迎头痛击,法舰中弹多发,只得狼狈逃窜,舰队司令孤拔也身负重伤而死。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广大大官兵也是英勇奋战。海战伊始,旗舰桅楼被毁,丁汝昌受伤,右翼总兵定远管带刘步蟾主动接替指挥,重伤敌旗舰西京丸。邓世昌指挥的致远舰在重伤倾斜的情况下,开足马力,向“吉野”冲去,决心同归于尽,不幸被鱼雷击中,在船只下沉的情况下,官兵仍坚持开炮击敌。来远舰在中弹起火伤势极重的情况下,全体官兵继续战斗,使中外人士大为惊奇。尽管中日战争中中国惨遭失败,北洋舰队全军覆灭,但是,黄海海战打击了日寇的气焰。从当时整个战略形势来考虑,如果没有北洋舰队,日本舰队势必直捣大沽,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我们考查历史,不能简单地从它的成败来下结论。列宁说过:“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需要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列宁全集》第2卷,第150页。)这段话用来分析洋务派所办的近代海防的性质也是适合的。

  纵观近代海防建设的全过程,我们不能不说近代海防建设和基本宗旨是抵御外侮的。如果一开始洋务派就打算妥协投降,就不需要费几十年的时间来苦心经营一个庞大的海军舰队和费银费力来修建一些设施颇为坚固的沿海炮台了。当然,在开始购船舰、买枪炮之时仍存在镇压内地人民反抗的意图,但到了20年代筹建海防和建立海军之时,就已经不是早期“安内”的意图了。这点,仅从北洋舰队主力舰只都因船身吃水过深,不能驶入海汊内港一点就足以证明,而且近代资本主义的入侵又多来自海上。

  我们在总结历史经验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时,要把他们放在当时当地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全面的考查。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情况下,进行一些军事上的改革,实现其制夷御侮的目的,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结果这一活动从“御侮”的打算开始,到被敌摧毁而结束。但他们这种大胆引进资本主义的“奇技淫巧”,进行了长达二三十年的海防建设的行动,以及这种行动的宗旨都是应该肯定的,不能因为它的失败而把其正确的东西一起抹杀。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