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鲁东及青岛抗战纪实(5)

辛亥革命网 2012-12-03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李先良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目观日本国力的伸张,大陆政策的推演,预见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战争,绝不能免,同时又知中国决无抵御之力量,于是有游击战略之论。,口述
 

  (六)游击战

     其次再谈到游击战:

  游击战争,似始于南非波尔人之抗英。我国兵家,对于『战势』颇能极尽奇正变化之妙。如孙子所谓「少则能逃,不若则能避」,『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致人而不致于人』,使敌「不知其所守,不知其所攻」,皆为游击战取法的原理。然而于「奇正相生」之外,视之为独立的战略,认为可以达成战争之目的者,则始于民初蔡松坡氏。并因历史上兵家之谈兵,都是站在主动作战的地位,以为「破国」、「破军」,即为战事之终结,并未涉想于破国破军之后,仍能为战争之持续。至蔡氏时代,目观日本国力的伸张,大陆政策的推演,预见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战争,绝不能免,同时又知中国决无抵御之力量,于是有游击战略之论。其意盖灼然于中国之必败,但坚持于败后之必战,故此种战略之运用,与普通之大兵团作战,情况与作用,均有不同。而当于强弱异形、主客异势之前提下,达成争取时间消耗敌人,由「穷」变「通」之目的。惟蔡氏之言,不过揭示游击作战之主旨,并未说明游击战略之运用。现在且把我个人过去八年从事游击战争所得到的经验,提供世人作参考。

     游击战第一个原则,就是不打吃亏的战。我们的战斗,是要避免自己的损失,而使敌人遭受损失。譬如敌人动员一万人来进攻,我们理想的希望,是自己毫无伤亡,而敌人却有相当的伤亡。其次,是以最少的伤亡损失,换取敌方较多的伤亡损失。这种要求,不但由于求胜的心理,尤其由于人力物资来源有限的本钱。我们决不想痛痛快快地和敌人拼一个同归于尽,而是想断断续续的拼一个你死我活。至于军火的浪费,那时只有来自敌人的硝烟弹雨,很少看见我们的炮火连天。因为我们的军火,或者比身上的血液远为重要,纵非不中不发,总要多发多中。战场上的炮火威力,只好让之敌人尽量发挥,时常造成山鸣谷应、火焰漫天的宏大场面。

     游击战的第二个原则,是避实击虚,如果敌人的力量太大,又无乘隙取胜的可能,那我们有效的对策,就是转移阵地,使他们劳师动众,一无所获。如果敌人的力量小,我们的力量大,那我们就以最迅速的行动,予以迎头截尾的攻击,或出其不意的偷袭。这种避实击虚之利,使敌人疲于奔命,求战不得,以挫其气,而我们则乘间抵隙,积小胜以为大胜。

  游击战的第三个原则,是争取主动,战争要能争取主动,才能致胜,游击战尤其要能争取主动,才能不败。所以我们无论在何时何地,总是站在主动方面来对付敌人。突击、偷袭,固然是主动;转移阵地,也是把握着主动;甚至我们被穷追在逃,如果发现敌人兵力渐少就立刻转过头来予以反击,从被动中转取主动。假如指挥失常,运用不灵,失去了主动的地位,那就必然遭受损失,无法避免敌人的消灭。游击战略的精髓,即在于此。

     游击战的第四个原则,是占「面」不重占「点」。我们在游击区内。所设的军事机关、政治机关及后勤机关的兵站仓库,并不固定在某几个地点,乃是准备随时可以移动。有时敌人的进攻,占领这个中心,那个中心,而实际在他们要占领的时候,这个中心已经转移到了别处,在他们退走以后,这个中心仍然搬了回来,其结果是敌无所获,我无所失。这样此来彼往,一去一回,就发挥了我们牵制敌人,消耗敌人的作用。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