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先生视察山西及《建国方略》对近代山西经济的影响(7)

辛亥革命网 2017-06-22 08:59 来源:民革山西省委会 作者:刘福鹏 查看:

山西籍同盟会员深受孙中山思想和孙中山“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等名言的影响,走上了反清反帝、振兴民族工商业的道路。

  8、商业:

  1934年,在太原开化寺对面的四层楼里,开设土货商场,即太原土货产销合作商行。经销西北实业公司生产的轻工业产品,包括毛织品、皮革、纸烟、面粉、印刷品、罐头等。五台河边绸缎厂生产的绸缎,夏县的丝绸,交城的皮毛,汾阳杏花村的汾酒,汾阳火柴厂的火柴,太原晋生纺织厂的棉纱、棉布和色布,榆次晋华纺织厂的棉纱、棉布,祁县益晋公司的花布、花线毯和棉花毯,太原晋恒造纸厂的各种纸张,均陈列在门市部,零整批售,任人选购。

  1935年全省共有商号22734个,从业人员137030人。按当时全省人口计算,平均每498人就有一个商业点。1936年商号增至45216个,从业人员165113人。大多集中在太原、大同、榆次、新绛、运城、晋城、太谷、平遥、临汾、浑源、阳高、忻县等市县。

  9、铁路:

  1932年10月,太原绥靖公署设立兵工筑路局,修筑同蒲铁路,并决定将路基按窄轨标准修筑的钢轨轨距按窄轨标准铺设。

  同蒲铁路全长862.7公里,以太原为中心分为南、北同蒲,是纵贯全省的南北交通大动脉,是继正太之后修筑的另一条铁路。正太开筑后,山西籍在京的翰林院庶吉士解英格、吏部主事李廷扬、湖南候补道刘笃敬等向山西巡抚张曾扬建议:由本省绅商招股自造同蒲铁路。张采纳此建议,奏请光绪皇帝批准,于1907年2月成立“山西同蒲铁路有限公司”。经过三年,仅在榆次到北腰村之间修路基7.5公里。终因辛亥革命爆发和筹资困难而停修。1913年同蒲路由“商办”改为“国办”,并入同成(大同——太原——风陵渡——西安——成都),也向法国人借款修筑。后因袁世凯将款用于内战,经过十年,只开始进行测绘,没铺一轨。1927年,阎锡山提出由山西自筹修筑同蒲铁路的计划,先聘德国工程师穆兰·壬乃续为测量队长,花三年的间,对全线进行了测量。1930年因阎冯倒蒋的中原大战而停止。1931年,阎锡山由大连退回山西,重掌山西政权,再次决定修筑同蒲铁路。但在修筑宽、窄轨问题上,与南京国民政府对立。南京以铁道部名义提出采用1.435米标准轨的建议,阎则坚持采用像正太那样的窄轨。1933年同浦铁路进入筑路阶段。

  同蒲铁路因陋就简、先简陋后先进修成窄轨(标准轨距1435mm,窄轨为1000mm,窄轨大约相当于标准轨造价的1/3),主要是资金不足,但路基是按宽轨需要的4.8m来筑的。860公里同蒲铁路只用了2000多万元。同蒲铁路北段原平至宁武段,在沟里修筑的20多座桥涵,全部是用石料卷成。而且采用了“兵工筑路”的做法,来完成土石工程,为此阎动用了大约1/3的军队筑路(当时雇一名普通石工9元/月,技术石工12元/月,士兵开山筑路6元/月。),一是省钱,二是质量有保证。1936年同蒲铁路从德国一家做小型机车的工厂(德国代表毕士敦)购买两台机车和50辆车皮。

  1941年,日军为提高运输能力,改石太线窄轨为准轨。

  10、建材:

  1933年因同蒲铁路急需大量洋灰,为此,阎锡山委任在太原河西窊流村手工试制洋灰的台湾人刘敬业为副厂长,筹建西北洋灰厂,厂址选在河西西铭村(靠近水源、原料产地,西山靠近原料但缺水,窊流村有泉水但离原料10里之遥,后在西铭探测水井可供水,且洋灰需用原料石灰石、坩子土、沙石、铁矿、石膏、石炭六种,均在太原西铭村附近)。

  1934年8月西北洋灰厂(即太原狮头水泥厂前身)正式建厂,1935年4月14日烧窑,日产500桶。这是华北第二座洋灰厂。设计日产80吨,标号为500号,狮头牌,经武汉大学和复旦大学化验,可与启新洋灰媲美。

  1935年12月,狮头牌洋灰参加了铁道部在山东青岛举办的全国铁路沿线出产货品展览会,得到该会青会奖字第1082号奖状,其评语是:“右出品(指狮头牌洋灰)经本会审查评定,应给予超等奖状”。

  11、造纸工业:

  1931年,徐一清等投资219500元在太原南门外建立了晋恒造纸厂。

  1933年,西北造纸厂在兰村建立,1936年投产。

  1939年晋恒造纸厂和西北造纸厂合并改为兰村造纸厂,年产纸507吨。

  12、印刷工业:

  1933年,太原绥靖公署印刷厂成立,从德国购回全张胶印机一台,对开胶印机四台,是山西胶印的开始。1934年改组为西北印刷厂,又增添了照像制版和凹版印刷机,成为当时山西设备最完美最先进的印刷厂。

  到1936年,全省印刷厂发展到121家,共有资金437640元,从业职工1508人,年产值达371117元,分布32个县,除西北印刷厂为官营,其他独资经营为59家、合资经营为61家,均为私营。

  13、日用化学工业:

  1936年,山西火柴产量为11.66万件(每件240包),品种为硫化磷火柴。

  14、日用硅酸盐工业:

  日用陶瓷可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到1936年全省瓷窑有214个,分布在48个县,企业多规模小。

  日用搪瓷起步较晚,1933年西北窑厂(即太钢耐火材料公司前身)试制成珐琅(搪瓷)制品等,后制过街门牌号等物,可视为日用搪瓷工业的起点。

  15、金融及商业

  1935年全省共有商号22734个,从业人员137030人。按当时计算,平均每498人就有一个商业点。1936年商号增至45216户,从业人员165113人。

  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山西固定资产(连同20年代的兵工厂在内)达到2亿银元,其中银行库存黄金万两、银币800万元。

  山西这二十几年的快速发展来之不易。正如宋浵1984年在台湾回忆时指出的,宋在太原是“生平享受最安逸生活时期”。宋说:“山西地方平静,民风淳朴,生活简约。时猪羊肉每斤不到1角钱,上好白煤(无烟煤)每吨仅值3元。蔬菜在产地,一个驴驮五六十斤不需1元。居家雇佣女工月只2元。因而生活费很低,酒食酬酢,至为少见,长官对余,信任有加。同志相处,尤其融洽。行政处理,工务进行,均极顺利。每年春季,太原城内精营(街)大会,更有不少珍宝古玩,足供观赏。而晋祠古柏清流,尘嚣不染。迄今思之,犹萦绕于怀。此一段时期,使余享受了最安逸的生活。”(宋浵《同蒲回忆》《山西文史资料》第58辑,原载台湾《山西文献》第25辑)

  新中国成立后,太原作为一个工业基地,在设备提供、物资供应、技术力量支援等方面,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回顾建国前,山西工商业发展所取得的成果,我们引以得出:

  1、中山民生主义思想与山西省情相结合再发展。这是对山西丰厚煤铁资源的合理利用、相互发展的深刻思考和科学探索。这是中山先生工业强国思想的发展和创新,是中山先生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精神在山西的再实践。

  再一次说明: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是对发展民族工业实现富民强国理想的科学构想,是在调查研究、深思熟虑、科学论证基础上提出来的。

  2、中山先生“对外开放”“洋为中用”的思想,是山西得以快速发展又一重要原因。把山西大学毕业的优等生挑选出来送出去培训、技术考察,把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工艺设备、新式武器引进山西。太原兵工厂的厂长都是大学毕业生,多数是出国留学、出国考察过的。

  3、发扬了中山先生调查研究、重视科研的科学态度。山西始于1917年的造兵会议,定期研究武器生产的品种、技术、质量以及理论等问题,直至1948年仍在沿用。

  4、科学组织企业生产。采取独立建制,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即先核定企业成本,厂长自主经营,年终向公司交利润。企业自购原材料,自销产品,人员由厂长决定去留。促进了企业精打细算,学会了经营管理,促进了企业的生产发展,为山西的纺织、毛纺织、面粉加工、冶金、机械工业、农业提供了大批设备,对发展地方工业起了促进作用。

  5、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安定和平的环境,有一套组织经济建设的策略。

  6、继承和发展了山西商人经商之道,精打细算、节俭办事、讲求效益、保证质量等一系列做法,民族实业家实践了孙中山实业计划,提倡民生主义,大力发展了近代山西民族工商业,有力地改善了民生。

  (作者:中国北车太原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技术处工艺设计师,中教高级教师,工程师)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