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先生视察山西及《建国方略》对近代山西经济的影响(2)

辛亥革命网 2017-06-22 08:59 来源:民革山西省委会 作者:刘福鹏 查看:

山西籍同盟会员深受孙中山思想和孙中山“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等名言的影响,走上了反清反帝、振兴民族工商业的道路。

  7、印刷工业:

  1882年,祁县创办的“文和斋”是山西最早的石印印刷厂。

  1902年,程洧在太原创办《晋报》,使用铅活字版印刷,这是山西新式印刷的开始。

  8、日用化学工业:

  1892年,山西布政使胡聘之(1895年升任山西巡抚)拨款两万元,在太原三桥街创办了山西第一个近代工业企业——太原火柴局。

  1902年,太原火柴局因销路不畅,遂以五千两白银的售价卖给山西祁县大票商渠本翘,改组为双福火柴公司。这是山西第一家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公司,也是山西近代民族工业开始的标志。

  1898年,山西开始成立官办的工艺局,生产肥皂等产品。

  9、医药工业:

  从明代起到民国,山西就有以生产特效滋补药龟龄集、定坤丹而闻名于世的“广盛号”药店(后定名为广誉远制药厂,再后改称山西中药厂),以制作血晕止迷丸和二仙丸而享有盛誉的太原“大宁堂”等。

  10、金融业及商业贸易

  钱庄或钱铺在明嘉靖、万历时已出现,到清代业务扩大到了存款,并有钱票和银票的作用。当铺主要从事典当财物和放高利贷,高利贷利息一般月息在三分至五分之间。票号发源于山西平遥的日升昌颜料铺。据说乾、嘉时,山西平遥人雷履泰在天津开设日升昌颜料店,经营四川铜碌,往来于京津与四川之间,获利甚厚。乾隆时,大量现银的运送主要由镖局护送。嘉庆之后,路运现银常被劫夺。于是,雷履泰便与股东商量,于道光四年改组为票号,其后发展迅速,由日升昌一家发展成九家,其中最大的为介休侯宗基在平遥开设的“蔚泰厚、蔚丰厚、天成亨、新泰厚、蔚盛长”五联号,继之又兴起了祁县的中兴和、太谷的志成信等。他们主要是承汇国内商家款项。

  山西商人在极盛时期,其商路长达数万里,款项可“汇通天下”。19世纪末叶开始,由于外资的入侵,洋行势力日益增大,洋货入晋凶猛,他们不仅享受免交或少交各种关税的特权,而且利用物美价廉的产品优势和正在兴起的近代交通网络倾销产品、操作物价、攫取原料、垄断市场,使山西商业受到巨大冲击。甲午战争后,中国社会殖民程度日益加深,山西商人开始分化,有的改弦更张,充当买办,依附洋人,籍以保存和发展;少数有抱负的绅商把商业资本转向实业资本,成为新生的民族资产阶级;大多数则因墨守陈规,不思改革,缺乏竞争能力和竞争意识,尤其在同治、光绪时期,相当一部分商人家族追求物质享受、贪图安逸,失去往日艰苦创业、勤奋拓展、讲求效益、严格管理的晋商传统风气,因而面对外资的打击,只能退守,以致丧失经营舞台。

  二、民国初年山西工商业的发展(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1930年中原大战)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革命领袖孙中山在经历了16年流亡海外的艰苦生活之后,于12月25日回到祖国到达上海。12月29日孙中山以17省代表16票的多数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9月18日至21日,孙中山莅晋视察。期间,孙中山不仅在会上讲,还在会下以及列车上多次谈及开发山西煤铁资源的问题,说山西“有天赋之煤铁资源,山西前途不可限量”。

  在两次路经阳泉时,孙中山都作了短暂停留,参观了当地煤矿。看到阳泉境内简子沟至赛鱼大小煤窑星罗棋布,孙中山感慨万分。孙中山在简子沟、铁炉沟(现山西阳泉旧机厂附近)等处煤场特地下车,亲自查看生产情况,看望煤矿工人,询问工作和生活的情况,深有感触,特别提到修筑铁路之重要。中山先生说:“我国版图之阔,物藏丰富,非求开发,不足以言富强,开发之道,非修筑铁路莫属。”

  中山先生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当时国家的实际,竭力主张利用外资修路,认为“我所拟的铁路计划,如不利用外资,将永远不会成功。”中山先生对山西煤铁资源的开发,十分关注并寄予很大希望。“以平定煤铸太行铁”就是改察阳泉煤铁资源时提出的。这是孙中山对山西丰厚煤铁资源的合理利用、相互发展的深刻思考和科学探索,也是中山先生工业强国思想的发展和创新,反映了孙中山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精神。

  中山先生的上述主张,为1918年《建国方略》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对我国的煤铁资源作了详细的分析:一是铁矿。“在近代工业中,称为最重要之原质者,是为钢铁。中国除直隶、山西两省经拟开采之铁矿外,其余各地铁矿亦须次第开采。但以吾之见,因发展中国实业之结果,即以相等或加倍于直隶、山西铁厂所用之资本经营之,亦不为多也。”二是煤矿。“中国煤矿素称丰富,而煤田之开掘者,不过仅采及皮毛而已。吾以为当煤矿开采之始,除为钢铁工厂使用外,开始计划当以产出二万万吨备为他项事业之用。待至数年后,当中国工业愈加发达,需煤之数必渐增多,可无疑者。除煤矿以外,其它一切因煤而产出之工业,可用同一方法经理之。”这是孙中山先生对发展民族工业实现富民强国理想的科学构想,是孙中山先生在调查研究、深思熟虑、科学论证基础上提出来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西方帝国主义无暇东顾,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实业救国成了当时有志青年的志向。

  1919年,孙中山《实业计划》发表。受孙中山思想影响,山西民族实业家纷纷兴办实业,走上了实业救国之路。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就我国煤铁资源的开发、利用有过十分精辟的论述。中山先生特别强调发展基础工业。他把采矿、钢铁和机器制造看作“工业之根”。他还十分关心山西煤铁资源的挖掘、生产情况。

  经过1917年到1928年十多年养蓄,山西近代民族工业有了快速发展,各厂规模不断扩大,如太原兵工厂在1927年1月亦进行改组并扩大,职工总数已达8000人以上。随着经济实力不断加强,有条件加大对各厂的投资。

  在20年代,阎锡山用铸造和发行铜元的办法,五年赢利360万元。阎以此为资本,建成太原兵工厂(即现山西机床厂前身),1927~1930年进入鼎盛阶段,不仅形成了完整成套的军火工业体系,而且垄断了整个华北的军火工业,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兵工厂之一,与沈阳和汉阳兵工厂齐名。(摘自《阎锡山的经济谋略与诀窍》,刘存善等著,1994年山西经济出版社出版)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