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

辛亥革命网 2010-06-04 00:00 来源:中国网 作者:张苏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从古至今,农业一直是国家的基础产业,同时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最重要的产业。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农业发展逐步摆脱了千百年来小农

  食物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农业是以食物生产为目的的经济活动,从古至今,农业一直是国家的基础产业,同时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最重要的产业。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农业发展逐步摆脱了千百年来小农经济的种种弊端,开始走上一条持续发展的道路。纵观建国以来农业的发展历程,于其中见证新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得到真切改善。
 
一. 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变革历程
 
1、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7
 
建国初期,农业因长期的战争破坏,也因几千年来封建土地制度的桎梏,大多数农民没有自己的土地,农民绝大多数积贫积弱,人数占少部分的地主则占有大部分的土地。为满足新解放区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迫切要求,同时也为了解放生产力,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国家实行土地改革。
 
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全国已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在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广大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身。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土地改革以后,党和政府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开展大规模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到1952年,农业生产超过中国历史上最高水平,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有很大提高。
 
但是在当时,我国封闭式的小农经济,不利于现代生产的社会分工,也不利于兴办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更无法集中力量抵御各种严重的自然灾害,无法满足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提供越来越多的工业原料、资金和市场的需要。据资料统计,当时个体农户耕地很少,一般每人3亩,一户十来亩,经营规模极度狭小;生产工具严重不足,贫雇农每户平均仅占有耕畜0.47头,犁0.41部;资金十分短缺,一个农户一年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支出仅52.3元,其中用于购买生产工具的为6.5元。
 
为了改变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的局面,从1953年到1956年,国家开始对农业实行社会会主义改造。采取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改造过程中,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走向社会主义道路。
 
1955年,政府加快了农业合作化的步伐,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到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个体农业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一五计划时期,1957年农业生产任务按计划完成。但因受自然灾害影响,粮棉等增产有限。
 
在这一过渡时期,农业的机械化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国家采取的措施有增补旧式农具,推广新式农具,发展提水机具;创办国营机械化农场;试办国营拖拉机站以及创办农机工业。
 
2、 人民公社的建立与发展时期
 
1958年北戴河会上通过了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农业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统一经营,统一核算。同时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分”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起来。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