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业家周志俊(3)
辛亥革命网 2013-01-23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周志俊在美国呆了7天,这7天当中他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参观芝加哥世博会。他天天一大早起来就去参观,因为每个馆都非常丰富,有时候一个馆要看几个小时,晚上等到闭馆才回来。天天如此,连吃午饭都舍不得离开,就买点面包、果汁“打发”一下。整整7天,他看了自己感兴趣的大部分场馆,然后写下了非常精彩的《芝博琐言》一文。此文可以算是相当详细的一篇中国世博文献。1933年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时,当时的民国政府以经济困难、国难当头等理由拒绝了世博会的邀请。但民间却积极参与。《芝博琐言》一文说:“此番中国馆虽不足发扬我国光彩,但商人自动参加,时间匆促,经济拮据,所费仅十余万元(指中国馆的建设),而能有此成绩,亦大不易”。在这篇文章中重点讲述了科学馆,讲述了飞机、汽车,讲述了先进的纺织机械工业等等。这其中有一观点非常值得我们钦佩,就是在当时相当先进的理念——旅游。他把中国和日本馆作了鲜明的对比,他说中国拿去的东西很多都是一些老传统的古董,东西很精彩,但是发明的东西太少,发现的东西太少,新的东西太少,能震撼人家的东西太少,先进的、新理念的东西太少。而日本专门有一个叫观光局设在那里,介绍日本的风光,在馆里有日本的照片、图片、立体的模型等等。他说日本这样一个小国,能够对旅游这么热心地推广,而且日本的观光局特别设办事处在那里,对外国观光旅游客人非常非常热情,送很多礼品;而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漂亮东西很多,如北京的故宫、长城、十三陵,青岛的崂山等等,但是中国就没有这样一个理念,他感到很可惜,他预言旅游将来会成为一个很大的产业。他在书中提到,他把中国和日本作了一个对比,就是希望中国对旅游业有足够的重视。在今天来看,能明确提出旅游业这个概念,说明周志俊当初的眼光就很敏感。
此行他写了《瀛寰小记》、《杼轴漫谈》、《芝博琐言》3本书,并在归国途中赋诗一首,抒发当时的情感和自己的抱负。诗曰:“吾道不行浮海去,一年作客感秋来;长风万里吹华发,驿路千程志异材;故国经猷空自许,邮亭身世漫相催;箧中留得兴齐策,击楫高歌亦快哉!”
民国八年(1919)至二十六年间,先后担任青岛华新纱厂总经理、青岛市政治设计委员会委员。抗日战争前夕,青岛华新纱厂在周家父子的苦心经营下,拥有4.4万纱锭、8000线绽、500台布机的规模,成为纺织印染全能厂。抗日战争爆发后,周志俊又把青岛华新纱厂的机械设备移到上海,先后又在上海创办了“三信”(信和、信孚、信义)“三新”(新安、新成、新业)工厂,使他在上海企业界建立了声誉,为我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同时在香港、仰光、昆明经营运输业,给大后方运送物资,支援抗日战争。抗战胜利后,他继续经营青岛华新纱厂外,还在上海开设机电、制酸、电器等工厂。如果说周志俊在前半生继承父志的生涯中,突出的是以“实业救国”为个人奋斗目标,而其后半生的政治生涯则标明了他还继承了先辈爱国爱乡的思想和行为。全国解放前夕,在民族资产阶级究竟何去何从的大是大非面前,周志俊一度有过徘徊彷徨,他曾携家去香港,调去了一部分资金,有留居该地的打算。后来天津解放,有关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方针、政策的消息不断传来。加上一些进步人士的动员和堂兄周叔弢已留在天津,使周志俊思想陡转,终于在1949年初,在信和纱厂董事长颜惠庆的电召下,毅然返回上海,迎接解放,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事业。1950年,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一架;1954年他所办的华新、信孚、新业、新安等主要工厂全部实现了公私合营;1956年,他主动提出放弃领取定息,支援祖国建设;1979年至1985年,先后向山东省工商联、儿童福利基金会、体育中心捐款6万余元。1984年他委托山东省工商联代为办理手续,将自己应在青岛、上海、南通、无锡等地10多个单位领取的95万元定息,全部上交了国库,还先后购公债、国库券6.8万元,受到了党和社会的尊敬和赞赏。周志俊在建国后加入了中国民主建国会,先后担任青岛市人民代表,青岛市政协副主席,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山东华建公司董事长,山东省第三届、四届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五、六届委员,山东省第五、六届人民代表、常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在爱乡方面,周志俊也和周馥、周学熙一样,都是恋乡爱乡之人,特别是对养育过他们的纸坑山爱得深切。周志俊继承父志,几十年间不断为家乡办学校、建医院、解囊相助、惠济乡民。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在宏毅学舍旧址开办私立小学,校名为“至德县周氏敬慈小学”,学生来源于附近的周村、梅城、南门,迅速扩大到徐村、孝义等地,连县城尧渡周围的学生也慕名而来。1949年至德解放,县教育科派员担任敬慈小学校长,但办学经费仍由周志俊供给。以后周志俊又将历年购买的公债4万元交给家乡人民政府,学校改称“梅城小学”。1980年下半年,周志俊又从解冻资金中再拨3.5万元给梅城小学,修建校舍,改善办学条件。到1995年,敬慈小学的规模扩大为有13个小学班、1个幼儿班,学生总数达500多人。与此同时,周志俊还倡导成立至德县卫生会,在敬慈小学旁创办了至德县仁寿诊所,并委任内侄吴曦春代为管理,此诊所为敬慈小学的学生免费就医,周围百姓在此就医只收挂号费、免收诊费、医药费。周学熙晚年得知此事非常高兴,即赋诗一首,并附言:先公遗命办施医事,忽忽七十年,此愿未尚。今岁儿子明焯始定章则,成立至德卫生会,开办医院,聊以告慰。诗曰:“桑梓疴瘝观七十年,缅怀遗训每泫然;于今创业堪垂统,继述还期后嗣贤“。建国后,仁寿诊所活动经费仍由周家资助。1980年,私营工商业政策得到落实,周志俊又拨款10.7万元给东至县卫生部门,由县决定建成了现在的尧渡医院新楼,给县城群众治病带来了方便。
周志俊十分关心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写信或写诗遥寄台湾和海外的亲朋故旧,恳望大家共同努力为实现祖国统一贡献力量。
作者简介:王桂云,男,1932年4月生,原籍文登市,现居青岛市,原任青岛市博物馆副馆长,1992年离休,高级经济师,青岛市十大藏书家,山东省十大书香人家,社区公益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