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业家周志俊(2)

辛亥革命网 2013-01-23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913年,享有“南张北周”之称的周氏家族收购原德华沧口缫丝厂,组建华新纱厂。周志俊走马上任后,面对咄咄逼人的日资纱厂,华新也暴露出

     又是一次攸关生死的挑战。曾经拯救华新的周志俊深知自己肩负重任,华新的生与死,不仅仅是一家民族工厂的存亡,更是青岛民族工业存亡的标志。华新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奔赴沙场,捍卫尊严。

     合股线走不通,就增产高级细纱。1932年起华新先后向英、美等国购买了钢丝机、细纱机、松花机、清花机等一大批细纱设备,纱锭从创建之初的1.5万枚增加到4.8万枚,精纺系列的60支双股和80支细纱,打开了上海和南洋市场。

     以前只纺纱,现在织布、印染一起上。从1933年起华新先后创建了织布厂和印染厂,将产业链延伸到棉纺织的高端,出产的色布、印花布销路甚佳,利润也极可观。

     棉花供应紧张,就自建原棉基地。1933年,华新先在沧口建立47亩的植棉试验场,培育良种。然后在胶济铁路沿线高密等5个县推广成熟起早、纤维长的斯字棉,与6万多户棉农签订长期收购合同,并在高密建立大型轧花厂,边收边轧。1934年华新收棉400担,到1936年猛增到12000担。原本被日商控制的原棉市场,就这样被华新打破了垄断。

     华新不仅实现了成功突围,而且打造了一条原棉、轧花、纺纱、织布、印染环环相扣的纺织产业链,具备了集约模式和规模效应的双重竞争优势。华新,像一座灯塔,引领青岛民族工业远航前行。

     周志俊(1898-1990),名明焯,号艮轩主人、市隐。安徽至德(今东至县)人,周馥嫡孙,周学熙次子。幼年随祖父和父亲寄居青岛,倍受先辈思想熏陶。1915年,他随父迁往北京,父亲为他请了一位英语家庭教师,使他掌握了英语,并涉猎多种书籍,还参加了美国亚力山大汉弥尔顿商学函授学校学习资本主义经济学,侧重于钻研现代企业管理专业。1918年在父亲接着筹办公司第二纱厂一一青岛华新纱厂时,为了与美国美兴公司洽商订购设备,父亲选他担任自己的翻译。从此,引导他走上了经营民族工商业的道路,与父亲共同经营着青岛华新纱厂。此后他还效仿父亲的东瀛之行,于1933年西行考察了美、德、法、英、荷、比、丹、奥、瑞士、意大利等国家。在8个月的行程中,重点考察了棉纱业,特别是在美国参观了产棉区和纺织印染厂、纺织机械厂近百处,还参观了芝加哥百年博览会,开阔了眼界,接触了新技术。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