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业家周志俊
辛亥革命网 2013-01-23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民国政府成立后,袁世凯任周学熙为财政总长,他也来青居于父亲周馥宅中,对新兴工业“别具兴趣,遂谋生产之道,以为久居之计。适有德国某亲王在沧口办缫丝厂失败,遂备价将该厂全部厂基及机器买下,改为棉纺厂”。(见周志俊《青岛华新纱厂和华北棉业》)。这就是旧中国青岛最大的私营企业华新纱厂(国棉九厂前身),在此前后他又在天津、卫辉等地开办多家工厂,是北方最大的民族企业家。青岛的华新纱厂由其次子周志俊经营管理。
1913年,享有“南张北周”之称的周氏家族收购原德华沧口缫丝厂,组建华新纱厂。然而,日德青岛之战与日本占领当局的百般阻挠,让华新正式创办推迟到1919年。此时,日资内外棉纱厂的纱锭早已飞速转动了两年。日资纱厂在青岛的高速繁殖,让失却先机的华新在奋起直追中,很快又面临日资大康、钟渊、宝来、隆兴和富士的围攻。钟渊纱厂的日本老板,甚至在媒体上公然宣称要兼并华新。
周志俊走马上任后,面对咄咄逼人的日资纱厂,华新也暴露出技术薄弱、管理混乱和派系纷争等官僚资本体制后遗症。1925年华新在内忧外困中出现巨大亏损,几乎停产关门。青岛第一家大型民族工厂华新,出路何在?周志俊推出的六大改革措施,让华新起死回生。
履新伊始,周志俊深刻认识到,一个企业的成长关键在人才,所以他第一项改革就是重用科班出身的技术人才,提拔原化验室主任史镜清为主管生产质量的工务科长,其他天津棉业学校毕业的20余人分任管理员、领班和技师,充实到各部门中。同时,开办业余技术训练班,选拔优秀青工参加,作为技术人员的第二梯队重点培养。不到3年时间,华新上下开始形成一套技术领导系统,对技术革新发挥了骨干作用。
鉴于日资纱厂排挤的气焰嚣张,周志俊深感“大敌当前”,正面交锋时不足取,应当先人一招,方有图存自强的机会。他果断采取合股线策略,先后购置多台合股线机,全力生产20支和32支双股和三股线,产品很快热销烟台、威海、营口、哈尔滨等地,每年盈利都在百万以上,迅速实现扭亏为盈。1927年底,每个华新职工都分到了相当于5个月工资的花红,堪称史无前例。
能源改革和技术进步也是周志俊锐意革新的两磅重拳。合股线机须用电力,但胶澳电气公司的日方老板蓄意刁难华新,经常停止供电。周志俊决心彻底摆脱日本人卡脖子,不惜重金订购1800千瓦瑞士透平发电机一座及全套锅炉设备,自行发电,如此不仅便利,每度电成本由0.45元降至0.13元。电动摇纱之后,由原来2个工人1天摇纱三四十车提高到1人1天摇60车,效率大大提升。粗纱机传运电齿轮改为全链条,细纱机滚筒直径 8英寸改为 10英寸等工艺改进,也成就了华新棉纱质量的不断提高。
当然,“新政”最得人心的是提高薪金待遇和废除艺徒制。周志俊制订了年度加薪、业绩加薪、节庆红包等制度,设立了不请假奖、出数奖和抚恤救济基金。“艺徒制”本是奴隶制与雇佣制的杂交体,它以残酷剥削徒工获取超额利润。周志俊取消了对艺徒的看管押运,给艺徒活动自由;学徒期限由5年改为3年,出徒后可自行决定去留,工资、膳食和工装都有所改善;合股线实行计件工资制。这些制度都大大调动起华新员工的积极性。
六大改革让华新一扫日资纱厂围猎下的重重阴霾,面目焕然一新。周志俊曾自豪地说:“华新成本之轻虽未敢遂去追踪日厂,而在华厂中已居首列”。
“九一八”事变后,危局再现。华新苦心经营的东北市场被日本占领,独家生产合股线的格局也被日资纱厂打破。更让周志俊不寒而栗的是,丰田等三家日资纱厂也将在青岛开办,它们“一切机械均采取最新设备”,就连内外棉、大康等青岛老牌日资纱厂也感到恐慌。此时,向来以民族资本占优的天津已有多家华商纱厂被日资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