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淮海地区现代化刍议(3)

辛亥革命网 2011-03-23 00:00 来源: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安宇; 冯莉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淮海地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辛亥革命与淮海地区现代化刍议,
 

   四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但由于它在国内缺乏雄厚的基础,而革命的成功在实际中又表现出突发性和神速性,这不仅使革命无法建立强有力的军队和领导集团,而且也不可能铲除旧社会的土壤,所以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必然会受其影响。辛亥革命以后,淮海地区的人文历史环境、政局、地理区位等诸多因素深刻影响着该地区社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首先,是人文历史环境的影响。辛亥革命后,政府建立了经济管理职能部门,制定有关法令,倡导和支持组建社会经济团体,以促进经济发展。在“实业救国论’韵影响下,淮海地区也涌现出一批近代企业,但该区域传统的文化特点是“贱商贾,务稼穑,尊儒慕学”,根深蒂固的重农抑商观念使人们更多地关注权力的角逐,形成‘官本位”至上的格局。“富依赖贵,财依仗权,权可以生钱’的思想观念造成了人们经济意识淡薄,使投资发生位移,由生产转向官场,使原本稀缺的资本更加稀缺。文化观念影响人们的择业观念。在苏南,以张謇、荣德生为代表的近代苏商,崇尚实业,使重商主义成为一种社会思潮,驱使更多的人追逐利润,从事工商业活动。而在淮海地区,重农抑商、重义轻利的传统思想禁锢了人们的经济意识。

    此外,淮海地区的近代城市多是由传统城市发展而来,如徐州、淮阴、开封等。随着铁路的运行,不少城市成为交通中心,但在迈向现代城市的同时,也继承了原有城市的基因.背负着沉重的传统包袱。辛亥革命后,淮海地区并未建立和平稳定的局面,这些城市原有的军事、政治功能在动荡的政局中,时而再现。作为传统的消费型城市,其商业功能凸显,城市商业、服务业、零售业和餐饮业畸形繁荣,生产性功能不强。因而这些城市现代功能转型的滞后,必然制约淮海地区现代化的进程。

    第二,政局的动荡和地区冲突使该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滞。辛亥革命后,国内缺乏一个强有力的军队和领导集团,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篡夺,全国陷入军阀割据的状态。淮海地区分属苏、鲁、豫、皖四省,行政分割为军阀割据提供了便利,从而难以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稳定、祥和的环境。袁世凯复辟的闹剧结束后,淮海地区陷入不同的军阀统治之下。张勋盘踞徐州,张宗昌盘踞鲁南,倪嗣冲盘踞皖北。张勋复辟失败后,驻守在徐海地区的辫子军发动叛变,大肆洗劫、焚烧徐州市南关等地商号民宅。据调查,被劫、被焚房屋760多家,商民财产损失160多万银元,造成了“觑户廛市如墟,商货无存;商民不复民安,资生凋敝”的局面。各派军阀为了筹措军费,不但无法为工业化建设提供必需的资本和资源,更无法进行相关的有利于工业化建设的制度创新和制度供给.还对工矿企业课以重税。贾汪煤矿占地共约1300亩,每亩仅矿区税即要缴纳520元,还有一笔为数颇巨的土地税,以及其他各项苛捐杂税。1927年4月,贾汪煤矿公司因负债太多,无力支持,不得不正式宣告停产。

    战争频繁,匪患猖獗。1912-1926年波及徐州的大规模内战就有六次。每次战争,厂房变成营房,铁路成为运兵大动脉,企业和市场遭到破坏。翻开这一时期的《申报》,能看到的有关淮海地区的报道,基本都是匪患报道。土匪充斥,间接增加了工厂的负担与产品成本。动荡的政局导致河道年久失修,无法抵御自然灾害。旱灾、水灾、蝗灾或交替出现,或多灾并发,且有灾必荒。据统计,1912 - 1928年,宿县、灵璧、怀远等县共发生水、旱、蝗灾约20次。混乱的时局增加了经济活动的成本和风险,造成严重的资金短缺。淮海地区的近代工业发展是中国近代新兴工业的缩影。

    第三,大循环形成,小循环缺失。根据“发展极’理论,发达地区一方面向周边地区扩散资金、技术、人才等;另一方面,吸纳周边的原料和消费品。淮海地区处于现代化程度较高的上海、南京和济南、天津的中间地带,特殊的区位使淮海地区在辛亥革命后更多地接受了上海、天津等地的资金和技术的辐射。譬如,济宁济丰宝记面粉公司,共集资本30万元,全套设备由上海阜丰面粉厂提供,淮阴恒大袜厂脱胎于上海的恒大袜店。这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的引进,促进了淮海地区设备更新,提高其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同时,上海、南京、济南、天津等中心城市的发展和人口增加形成了对淮海地区若干工业品和粮食商品的需求,市场扩大,推动淮海地区的工业化和商业化的发展。淮海地区的工业部门也依托上海、天津等城市的市场,如徐州煤矿、中兴煤矿、宿迁耀徐玻璃厂、淮阴洋河酒坊、恒大袜厂等企业就在上海、天津、南京等地设立办事处,以便获取信息,销售产品,甚至以这些城市为依托,进一步把产品销往国外。并且这些中心城市还成为淮海地区粮食和农产品加工业的销售市场,形成商品大循环。

    就淮海地区内部而言,辛亥革命后,工业投资加大,但煤矿业的投资比重占90%以上,并且它的发展并没有带来相关联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没有给当地居民带来多少现实的经济利益,更没有形成以煤矿业为中心的产业群,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商品小循环未形成。由于淮海地区距上海远于南京,距天津远于济南,接受的辐射程度相对较弱,正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距离太远,政局动荡,运输不便,循环周期慢,因而淮海地区的工业化未能像苏南那样持续迅速发展。

    综上所述,淮海地区现代化虽起步早,但进展缓慢,中华民国成立前,其现代化趋向仅初见端倪而已。辛亥革命推动了淮海地区现代化的进程,其主要表征是:主要的工业部门机器动力代替了人力畜力,大机械逐渐代替了手工劳动,新兴工业部门不断增加:现代交通的发展推动了淮海地区城市贸易往来的活跃,促使了农村集镇化、城市化的发展:淮海地区的社会领导阶层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而发生变化,推动了该地区政治文明的发展:辛亥革命后的淮海地区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现代教育体系,创办了许多现代报刊杂志,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当然,辛亥革命后淮海地区的社会发展也受该地域人文历史环境、政局动荡、距发达的辐射源较远等一些不利因素的制约,致使该地域的社会发展相对缓慢。但是,人们的意识观念、行为方式向现代转型,社会在现代化的轨道上向前发展是其主导趋势。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