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国的一次“灾难性的”火车事故(3)

辛亥革命网 2013-11-21 00:00 来源:中国经营报 作者:中国经营报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一场被国际铁路界一直当做中国历史上首次重大铁路事故的惨剧,却似乎被中国正史完全忽略了。无论是《光绪上谕档》《光绪朝东华录》《清

     “大鼻子”司机Jarvis和司炉工阿尚等,都被紧急送进了塘沽的医院,但因伤势过重而死。有关这次车祸的遇难者人数,说法不一。《申报》笼统地说有几十位;上海的英文报纸The Chinese Times说,除了司机、司炉工之外,还有7名乘客当场死亡,更多的乘客因烧伤和摔伤,在随后几天死于医院,但该报道没有提及具体人数;《字林西报》则说,有12名当地乘客及2名司炉工当场遇难。

     尽管各种记载的细节有所出入,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的确是一场死伤惨烈的重大车祸,而且,是不折不扣的“人祸”——司机打鸟、疏于联络、违章开行、醉酒驾车、灯油违规,一连出现的5个问题,都是人为造成的,只要有一个环节能够把住关,就不会有这场悲剧。

  愤怒的媒体

     惨案发生之后,与官方的静默相比,媒体还是相对热闹的。尤其是当时最大的中文报纸《申报》,发表了多篇报道及评论。

     吊诡的是,《申报》却总在字里行间进行中外之间的对比。如谈及“天津客车”违章开行时,《申报》说:“火车开行,本有限定时刻,又岂能迟迟毋行,不按定限……西人做事,绝无此等处。”显然,《申报》在指责不懂规矩的中国人。其实,当时的津沽铁路上,管理人员和火车司机主要还是英国人,只有极少数的华人。

     自从有了铁路之后,西方根本就没少发生车祸。就在津沽铁路车祸后不久,英国铁路也发生了更大的惨案。一列火车在北爱尔兰的Armagh地区出轨后,又遭后续火车的追尾,死亡人数高达88人,震惊了整个英伦。正是Armagh惨案,促使英国议会在当年通过了《铁路法》,强制推行更为可靠的火车刹车系统和铁路信号系统。这种信号系统,名为“闭塞系统”,其原理至今仍被广泛运用。在温州的“7·23”动车事故后,这个名称也被不少中国媒体频繁提及。

     火车相撞事件,并非津沽铁路遇到的第一次挑战。

     之前,反对修建铁路的唐山本地人,与以广东人为主的修路者们,多次发生了激烈的暴力冲突,铁路和矿山都遭受了相当的损失。而火车相撞事件后仅1个月(1889年4月),衔接天津城区与租界、横跨北河(今海河)的一座铁路桥刚刚完工,就遭到了船工们的激烈反抗。船工们担心的,是铁路会抢走他们的饭碗,但他们提出的,却是这座桥阻碍他们的航行,尽管事实已经证明了桥的净高足够民船通行。这一抗议活动日渐激烈,李鸿章为顾全大局,必须维持天津这一根据地的安定团结,最后只好下令用炸药炸毁该桥。根据The Chinese Times的报道,中国铁路总公司为此承受了8000英镑(相当于8万~9万两白银)的损失。

     敏感期 敏感事

     无论是惨烈的撞车事故,还是开支巨大的拆桥事件,李鸿章对津沽铁路的一连串麻烦事,采取的都是迅速降温的冷处理方式。撞车事故缺乏官方记载的本身,就是一种明证:官方希望迅速淡化这一事件。

     此时,无论是朝廷的大局,还是铁路建设的小局,都处于十分微妙的阶段。

     这一年,正是中央领导核心实行新老交替的关键时候。在火车相撞1个月前(2月26日,农历正月廿七),光绪皇帝举行了大婚;在火车相撞的21天前(3月4日),光绪皇帝宣布亲政,慈禧太后退居二线。吊诡的是,慈禧太后移居到了太上皇的宁寿宫,而不是皇太后的慈宁宫,这种姿态的象征意义是十分强烈的。退而不休的太后,还要再对皇帝传、帮、带一阵,为此,中央还专门制定了《训政细则》。主流史家一般认为,这正是慈禧太后嗜权的证明。

     无论如何,皇帝毕竟是亲政了。一系列的人事调整就不可避免地发生,而皇帝身边的人,开始比皇帝本人更迫切地想拥有完整的至高无上的权力。朝中大官们开始纷纷站队,组织路线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自己的发展前途,甚至身家性命。

     与此同时,备受争议的铁路建设,也到了最为关键的瓶颈阶段。中央各部及地方督抚一级的高级干部,展开了一场是否需要发展铁路的大讨论。这关系到大清国已经进行了近30年的改革再往何处去的大问题。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