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近代中国铁路建设

辛亥革命网 2016-10-08 10:07 来源:团结报 作者:王海广 查看:

孙中山非常重视交通事业的现代化,尤其是对中国铁路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构想,体现了革命伟人忧国忧民的天下情怀。

  2015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访问英国,中英两国将在高铁项目上进行谈判、合作。这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的志气,提升了民族自信心。此时,我们也不能忘记一位伟人——孙中山。孙中山先生作为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他不仅把毕生精力投入到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中,而且他还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孙中山非常重视交通事业的现代化,尤其是对中国铁路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构想,体现了革命伟人忧国忧民的天下情怀。

  近代国人的铁路情结

  1814年,英国发明家史蒂芬孙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蒸汽机车。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第一条铁路干线,开创了交通运输业的新时代。之后,欧美国家争相效仿,建造铁路蔚然成风,铁路交通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成为最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对这些国家迅速实现工业化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9世纪30年代,一些传教士最早把铁路知识带到了中国。在这之后,铁路知识开始在中国大地上传播开来,一些开明士绅在他们的著作里开始对铁路进行简单的介绍,如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畬的《瀛寰志略》都介绍了一些外国火车和铁路的知识。1859年,天平天国领导人洪仁玕在其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中提出发展交通事业,建造铁路,修造火车的设想。这一时期,中国人对铁路的认识还只是感性层面上的,到洋务运动时期,一些开明士绅及封疆大吏对于建造铁路的认识提升到理性层面,对建造铁路的重要性有了更多认识。

  与此同时,外国势力也试图通过各种手段在中国修建铁路,1867年,英国资本集团采取欺诈手段擅自在上海修筑了吴淞铁路,这是中国大地上出现的第一条运输铁路,但这条铁路仅维持经营一年多时间就被清政府赎回拆除。之后,李鸿章、刘铭传、丁日昌等官员多次上书请求清政府修建铁路,但是主政的慈禧太后缺乏远见,加上顽固派从中作梗,修建铁路的提议多次遭到否决。然而,修建铁路却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1881年,清政府同意了洋务派修建唐胥铁路的请求,这条铁路仅长10公里,是中国自己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在此之后,铁路修建的速度甚是缓慢,清政府对修建铁路的必要性还是缺乏足够的认识。

  1894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割地赔款,国力大减,欧美侵华势力即乘机向清政府施加压力,攫取在华修筑铁路的特权,并将铁路沿线所至之地视为其势力范围,这引起了清政府巨大的危机感。1905年,清政府决定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自己筹款、勘测、设计、修建京张铁路。1909年京张铁路顺利完工,开启了中国铁路建筑史上的新篇章。1911年,动荡不安的清政府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在外国势力的支持下,悍然宣布川汉、粤汉干线国有,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反对,风起云涌的保路运动在四川兴起,拉响了埋葬清王朝的丧钟。

  筹划铁路建设

  孙中山少年时代就接受欧美文化的熏陶,他看到了科技进步对物质文明创造及国家富强的重要作用。1891年,他在《农功》一文中谈到边防时指出铁路运输的重要性:“我国与彼属毗连之地,亦亟宜造铁路,受以重兵,仿古人屯田之法。”1894年6月,他在《上李鸿章书》中就铁路对于欧美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时写到,陆地上“则铁道纵横,四通八达,凡轮船所不至,有轮车以济之”,“故凡有铁路之邦,则全国四通八达,流行无滞;无铁路之国,动辄掣肘,比之瘫痪不仁。地球各邦今已视铁路为命脉矣”。后来,孙中山没有见到李鸿章,不得不离京返乡,在周游北方各地的途中,他看清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的本质,走上了武力推翻清政府的道路。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各省纷纷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12月,孙中山回国后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成立南京临时政府。之后,南北双方走上和谈之路。1912年3月12日,清帝下诏宣布退位。孙中山辞去了临时大总统的职务,开始致力于在全国发展实业,促进经济建设。在这之后,孙中山关于铁路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完善,他认为“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主义具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铁路建设成为孙中山发展民生主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国初年,国人认识到了振兴实业的重要性,热心于资本筹划、财团组织的人很多。可是,很少有人能够认识到修建铁路的重要性。孙中山指出:“苟无铁道,转运无术,而工商皆废,复何实业之可图”,“世人皆知农工商矿为富国之要图,不知无交通机关以运输之,则着着皆失败”。他认为:“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国家之贫富,可以铁道之多寡定之”,“故今日欲谋求富国之策,非扩充铁路不可”,“欲言富国,必以此始,亦舍此别无良策也。”同时,孙中山也认识到了铁路对于抵抗外国势力的侵略、巩固边疆及民族团结的重要作用。他主张通过借款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并认为这是外国人修建铁路的通行做法。在偿还了外国借款之后,铁路所带来的巨大收益又可以作为民生事业建设的资金。

  孙中山的铁路实践

  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之后,致力于发展全国实业,以求国富民强。他曾在全国巡讲时考察所到之处的交通建设状况。1912年6月,他提出了在10年内修建10万英里铁路的构想,并在全国规划了3条主要的铁路干线,即,“一、南路:起点于南海,由广东而广西、贵州,走云南、四川间,通入西藏,绕至天山之南。二、中路:起点于扬子江口,由江苏而安徽,而河南,而陕西、甘肃,超新疆而迄于伊犁。三,北路,起点于秦皇岛,绕辽东,折入于蒙古,直穿外蒙古,以达于乌梁海”。1912年7月22日,在上海中华民国铁道协会的欢迎会上,孙中山被推举为会长,在会后的演说中,他强调“中国人民之众,幅员之大,而文明与生计均不及欧美者,铁路不兴,其一大原因也”,“凡立国铁道愈多,其国必强而富”。他还以美国为例,期望参会人员能同心协力“于十年之内将全国铁路赶紧造竣,以期早收国利民福之效”。1912年9月6日,孙中山考察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并邀请詹天佑出任自己的技术助手。1912年9月9日,他出任全国铁路总督办,被袁世凯授予了筹划全国铁路的全权。1912年10月,在《通告各省督抚议会电》中,他宣布在上海组织铁路总公司,并开始积极和外国财团谈判,商讨筑路事宜,以解决兴修铁路资金不足之问题,但未能取得成功。

  1913年,国内政局渐趋紧张,国民党重要人物宋教仁被刺杀后,孙中山开始了反对北洋政府的革命运动,他修建铁路的构想不得不束之高阁。直到1918年,孙中山定居上海,潜心著书,终成《建国方略》一书,其第二部分为《实业计划》,又称为《物质建设》,是孙中山为在中国建设资产阶级共和国而描绘的蓝图,共有六个计划,其“第四计划”打算在全国修建多个铁路交通系统,除了第一计划中的西北铁路系统,第三计划中的西南铁路系统之外,又增加了中央交通系统、东南交通系统、东北交通系统、扩张西北交通系统、高原铁路系统。更为重要的是他主张创立火车机关车、客货车制造厂,以配合铁路建造发展的需要。中国地势复杂多样,中部及内陆地区交通极为闭塞,经济交流不畅,现代交通极不发达,且多为外国势力所控制,孙中山重视铁路建设是根据当时的国情做出的正确判断。“第四计划”为后来的铁路建设规划了蓝图,指明了发展方向。

  然而,当时国内政局动荡不安,外国势力试图侵扰,资金不足,人才缺乏,孙中山虽然有先见之明,并大声疾呼,广泛传播其兴修铁路之思想,但是其构想多不能被政府采纳,具体实施。今天,我国铁路交通网遍布全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高速铁路正在广泛兴建之中,高铁项目已经走出国门,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中国的实力。孙中山重视铁路建设的先进意识,在中国历史上闪闪发光,他提出建设铁路的构想不仅反映了中国求强求富的愿望,而且对中国铁路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