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60年河北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成就纵览

辛亥革命网 2010-08-17 00:00 来源:交通运输部 作者:交通运输部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新中国的成立,为河北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带来了蓬勃生机。60年来,河北交通运输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公路、水路、地方铁路、道路运输等各

 

河北地处华北,北依燕山,南望黄河,西靠太行,东环渤海,内守京津,周边分别与内蒙古、辽宁、山东、河南、山西等省毗邻,是华东、华中等区域连接三北地区的枢纽地带,是首都北京通往全国各地的必经之路。特殊的区位,决定着河北交通的地位,它不仅关系着河北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对于加强东北、华北、华中和华东地区与京津地区的经济合作与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的成立,为河北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带来了蓬勃生机。60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交通运输部的正确指导下,河北广大交通干部职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河北交通运输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公路、水路、地方铁路、道路运输等各个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60年来,河北交通运输发展伴随着新中国成长的脚步,在改革与调整中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总的来看,大致经历了打基础、破瓶颈、求适应和上水平四个发展阶段。尤其在改革春风的吹拂下,河北交通运输系统抢抓机遇,锐意进取,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了全省交通运输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无论是交通基础设施、运载工具,还是运输方式、生产力布局等各个方面均发生了深刻变化,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具体讲,这四个发展阶段分别是: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49年—1978年)为第一个阶段,交通发展处于“打基础”时期,以全面恢复和初级建设为显著特点。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决策的提出到党的十四大召开前夕(1979年—1992年)为第二个阶段,交通发展处于“破瓶颈”时期,这一阶段主要以改革开放方针为指导,加速推进交通建设和运输事业发展。从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到党的十六大前夕(1993年—2002年)为第三个阶段,交通发展处于“求适应”时期,河北交通人进一步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努力谋求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党的十六大召开以后(2003年至今)为第四个阶段,交通发展处于“上水平”时期,交通运输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冲破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束缚和障碍,全面加快了建设速度,致力于推动交通运输又好又快发展,交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一)打基础(1949年至1978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河北省交通运输行业处于瘫痪的边缘,百废待兴。这一时期,河北交通建设和运输发展以抢修恢复和初级建设为主,虽然受到“大跃进”和“文革”动乱等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但交通运输事业仍然在曲折中得到发展。
 
——公路。新中国成立之初,河北境内的主要公路有65条、总里程7984公里,约占当时全国公路总里程的6.7%。其中通车里程为5310公里,约占全国公路通车里程的6.2%。总体看,当时我省公路多为土路,标准低、质量差、晴通雨阻,迫切需要整修。1949年至1952年期间对11条重点干线公路进行整修,公路通车质量有所提高。从1953年起,公路部门开始依靠地方、依靠民工建勤,就地取材,用简易方法修建中、低级路面,1958年全省实现了县县通公路。1963年末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531公里,是1949年的4.8倍,其中晴雨通车里程占总里程的16.4%。1964年到1978年,是河北公路在曲折发展中不断改善与提高的时期。文革期间,公路部门排除干扰,反复研究试验并推广了具有河北特色的石灰稳定土基层、渣油表面处治路面。1978年底,全省拥有沥青(渣油)路面里程已居全国前列。到1978年末,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0260公里,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7.6倍,其中晴雨通车里程达到44%,拥有沥青(渣油)路面里程已占公路通车总里程的34%,县、市之间基本都铺筑了沥青(渣油)路面,全省90%以上桥涵实现了永久化。
 
——道路运输。新中国成立初期运输车辆缺乏,运输市场处于无政府状态,严重影响着市场物价的稳定和城乡间的物资交流。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短途运输多依赖人背马驮,以手推车、牛马车作为主要运输工具,机械化程度和运输效率都相当低下。按照1949年12月全国粮食会议要求,河北省除承担按时调往北京、天津的小麦、杂粮13.5万吨的运输任务外,主要接受和中转从东北、内蒙古调入河北的救灾粮。从1950年春天到夏收之前,共运输救灾粮22.5万吨,充实了粮食市场,保证了群众所需。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热河运输公司选调30名驾驶员、修理工赴朝执行前线运输任务。由朝鲜平原、定州向前线运输军用物资的线路,是敌机侵扰的重点地区。驾驶员们不顾飞机的轰炸和严寒气候,多次出色地完成弹药、粮食、汽油等紧急物资运输任务,受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门的表彰。1950年6月省级运输管理机构国营河北省运输公司成立,通过“统一货源、统一车辆、统一运价”,确定了国家对运输市场的领导地位,全省运输能力与效益稳步提高。同时,为提高运输效率,疏通流通渠道,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运输成本,积极开展“公铁联运”工作,社会综合效益显著。1956年,为加强对公路运输的领导,将国营河北省运输公司改组为“省交通厅运输局”,并于当年底完成了对私营运输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运输体系,汽车、马车、货运人力车等运输工具数量大幅增长,运力明显增强。“十年动乱”给河北公路运输事业带来了沉重打击,运输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运输生产长期处于无序状态。1970年1月,河北省革命委员会交通局成立,但运输发展仍然缓慢。到1978年底,全省民用汽车共6.9万辆。
 
——港航。新中国成立时,全省私营木船共有4881艘、104964载重吨。1957年,航运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经交通部批准,三省(河北、山东、河南)将卫运河水上运输分开管理,河北省水运机构改称“河北省交通厅航运局”。1957年至1964年,河北航运有了较快发展,水路运输弥补了铁路、公路运输能力的不足,为城乡物资交流、便利行旅交通发挥了重要作用。1965年河道水位下降,行船发生困难,运输生产急剧滑坡,河北航运在北部临河地区海盐生产场开辟了驳船运输生产。1969年12月,河北省从国外买进第一艘大轮“冀海一号”,开始了海上大轮运输。到1976年底,全省共有各类船舶71艘、43232载重吨、1146客位。1978年,隶属交通部管理的秦皇岛港,生产性泊位有11个,通过能力为2525万吨。
 
——地方铁路。新中国成立后,河北省地方铁路建设始于1958年。为适应大炼钢铁的需要,1958年开始修建高碑店至涞水的全长15公里的窄轨铁路,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河北省修建的第一条地方铁路。此后,各地掀起了自建铁路的高潮。70年代,为提高运营能力,各地结合线路技术改造,修建和改建了一批准轨铁路和永久性桥梁,线路技术状况有了明显改善,运输能力和效率得到较好的发挥。30年间,共修建了秦石线、高易线、望白线、定灵线、前安线、大宋线、沧港线等10条地方铁路,全省地方铁路延展里程达到562.7公里。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