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椽巨笔斥逆行——梁启超中华民国讨逆军檄告天下(2)

辛亥革命网 2017-03-06 10: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梁启超 查看:

这是以“中华民国讨逆军”名义发布的讨袁檄文。该篇檄文由梁启超起草,蔡锷携之云南拍发,文后署名者有唐继尧、任可澄、刘显世等人,其发出时间约在1915年12月27日之后。

  伏莽:盗匪。《易·同人》:九三,伏戎于莽。莽,丛生的草木。后以伏莽指军队埋伏在草莽中。亦指潜藏的寇盗。唐·李德裕《授王元逵平章事制》:始擒伏莽之戎,遽拔升天之险。

  列强干涉,警告再三:当袁世凯的复辟活动遭到举国上下痛加声讨,即将垮台的时刻,原来曾支持过袁世凯的日本,转而扶持段祺瑞,准备抛弃袁世凯。于是,1915年底,日本联合英、法、俄、意等国公使,几次警告袁世凯,要他延缓复辟帝制、改变共和政体。

  石晋割地称儿:公元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晋国,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作为条件,两年后,即公元938年,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之地献出来,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燕云十六州为险要之地,易守难攻,无燕云十六州,导致中原赤裸裸地暴露在外来民族的铁蹄下(因中原士兵善守城,而蛮夷士兵善攻),对宋朝的衰变乃至灭亡有着重大影响。

  亡清奖拳排外:戊戌变法失败后,列强干涉中国内政,以支持维新变法为借口,支持光绪帝和维新派,意图在华攫取更大特权,这引起了慈禧太后的不满。慈禧想要废掉光绪帝,另立端郡王载漪之子为帝,于是,清朝统治集团中形成了以载漪为首的排外集团,主张对列强采取强硬态度。慈禧本意与列强讲和,但载漪等人伪造列强逼迫慈禧还政于光绪帝的照会,令慈禧大为震怒,决心与列强一战。正在此时,义和团已经发展壮大,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军事力量。清朝在甲午战后,国力、军力大损,既无力镇压义和团运动,也无力对付列强军事行动,所以便有了以义和团抗击列强的做法,以期坐收渔人之利。

  (3)呜呼!国之不存,身将焉托段:史乘:《孟子·离娄下》:“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乘》、《梼杌》、《春秋》本为三国之史籍名,后因泛称史书为“史乘”。清?赵翼《题竹初自述文》诗:“将垂史乘芳,更炳金石光。”鲁迅《坟·摩罗诗力说》:“特历时既永,史乘无存。”

  属纩(kuàng):古代汉族丧礼仪式之一。即病人临终之前,要用新的丝絮(纩)放在其口鼻上,试看是否还有气息。属,放置。此一仪式称为“属纩”。因而“属纩”也用为“临终”的代称。《礼记·丧大记》:“属纩以俟绝气。”

  劝进:劝说实际上已经掌握政权而有意做皇帝的人做皇帝。1915年8月,为给袁世凯做皇帝造舆论,杨度打头,杨度等六个人组成了“筹安会”,公开进行了帝制活动。“筹安会”强迫一些机关职员上街加入劝进袁世凯做皇帝的队伍,不参加劝进者,就不给发薪水。12月12日,袁世凯接受了所谓的民众劝进书,宣布登基,史称洪宪皇帝。1916年3月22日,只当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凯被迫下台。6月6日又因尿毒症弃世而去。

  (4)滥竽:这是自谦之词。

  专阃(kǔn),专主京城以外的权事。《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裴骃集解引韦昭曰:“此郭门之阃也”。后称将帅在外统军为“专阃”。

  杌陧(wù niè):不安;困厄。《书·秦誓》:“邦之杌陧,曰由一人。”孔传:“杌陧,不安;言危也”;也指动荡不安的时势。

  徼(jiǎo)福:祈福,求福。《左传·成公十三年》:“君亦悔祸之延,而欲徼福于先君献穆。”白居易《戒药》诗:“朝吞太阳精,夕吸秋石髓;徼福反成灾,药误者多矣。”

  逆睹:顾及,考虑,预见。

  【作者和事件简介】

  这是以“中华民国讨逆军”名义发布的讨袁檄文。该篇檄文由梁启超起草,蔡锷携之云南拍发,文后署名者有唐继尧、任可澄、刘显世等人,其发出时间约在1915年12月27日之后。檄文列数袁世凯的罪恶,宣明“率由国宪,声罪致讨,剪彼叛逆,还我太平”,并提出“与全国民戮力拥护共和,使帝制永不发生”的斗争目标,檄文宣传鼓动的特点十分鲜明。

  梁启超(1873—1929年)中国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4年(光绪十年)中秀才。1885年入广州学海堂,治训诂之学,渐有弃八股之志。1889年中举。1890年赴京会试,不中。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同年结识康有为,钦佩不已,遂投其门下。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时值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群情激愤。梁启超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要求清廷拒和、迁都、实行变法。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在鼓动舆论、宣传维新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他的许多政论激昂慷慨,文笔流畅,笔锋常带感情,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1897年,应湖南巡抚陈宝箴之邀,就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培养维新人才。1898年回京,积极参加“百日维新”。7月3日(五月十五),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离北京,东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随着形势的发展,其政治主张亦时有变化。从“保皇”到“新民”,从“开明专制”到拥护立宪,但改良主义的基本立场则始终未变。

  1905—1907年,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达到高潮,此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逐渐取代改良主义的维新变法成为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梁启超作为改良派的主将,遭到革命派的反对。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梁启超立即表示支持,撰写文章,介绍西方宪政,宣传立宪政体。1907年10月,与蒋智由等人在东京建立“政闻社”,并派人回国直接参加立宪活动。由于清政府并不真心实行宪政,梁启超的活动非但不为清朝统治者所容纳,反而遭到忌恨,政闻社也因受到查禁而宣告解散。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一度宣扬“虚君共和”,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民国初年又支持袁世凯,为袁出谋划策,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1913年,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但因袁世凯帝制自为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劝说无效,遂反对袁氏称帝,与之发生冲突。1915年8月,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对袁氏意欲复辟帝制的行径进行猛烈抨击,旋与蔡锷密谋,策划武力反袁。1915年底,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先后担任护国军两广都司令部都参谋,军务院抚军兼政务委员长等职,积极参加反袁斗争,为护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袁世凯死后,段祺瑞逐渐成为北洋政府的实权人物,梁启超认为“护国”成功,遂主张解散军务院,依附段祺瑞。他拉拢一些政客,组建宪政研究会,与支持黎元洪的宪政商榷会对抗。1917年7月,张勋复辟失败,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大权。梁启超拥段有功,受到重用,出任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段祺瑞对内实行独裁,对外出卖主权,遭到全国民众反对,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并从此退出政坛。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梁启超不仅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思想家、政治活动家,而且也是一位著名学者。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早年曾热情参加文学改良活动,主张文学要能反映时代精神。1901—1902年,又先后撰写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史学革命”。

  梁启超一生热衷于政治,但始终没有找到正确的政治道路。他一生又热衷于文化学术,在文化学术上的业绩,远远超过政治上的成就。特别是欧游归来之后,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写下了《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文化史》等重要著作和大量文章,其中不少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1920年后,先后在清华学校、南开大学等校执教,并到各地讲学。担任过京师图书馆馆长、北京图书馆馆长、司法储才馆馆长等职,为培养人才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一定成绩。1929年1月19日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终年57岁。梁启超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一千余万字。

  檄文发布不久,云南军政府的第一、第二军,就在蔡锷、李烈钧等统率下,进军四川,出兵两广,掀起声势浩大的护国运动高潮。很快,贵州、广西、广东等地也先后宣布独立。袁世凯曾气势汹汹地进军四川,却不能取胜。在全国人民的打击下,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取消帝制,但他仍赖在大总统的职位之上。反袁世凯斗争继续发展,当年6月6日,复辟狂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唾骂声中忧惧而死。

  任可澄(1878—1945年):贵州安顺人,原名文,字志清。早年从事教育工作,后为贵州宪政预备会首领。1912年唐继尧任贵州都督时,充参赞、审计处处长。1913年为袁世凯约法会议议员。同年春任黔东观察使。次年任镇远道尹,旋晋云南巡按使,参与策划护国战争。1916年任云南省省长。1921年,与黔军代总司令卢焘联衔通电,主张联省自治,任贵州省省长。后又任善后会议议员、临时参政院参政、教育总长等职。1937年至1940年任国民党监察院云贵监察使。曾主编《贵州通志》、《黔南丛书》。

  刘显世(1870—1927年):贵州兴义人,字如周,亦作如舟,别号经硕。清末任清军管带。早年曾参加镇压广西会党起义。辛亥革命后曾一度赞成共和,但随即拥戴袁世凯称帝,后又转而反袁,民国成立后,任贵州护军使,1916年1月27日宣布贵州独立,自任都督、督军兼省长。后曾参加孙中山护法运动任川滇黔三省护国联军副总司令,但不久又与北洋直系军阀言和。后因军阀派系之争1925年1月隐退。1927年10月14日病逝。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