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在涪陵的护国之役

辛亥革命网 2016-06-28 15:03 来源:重庆老干部工作网 作者:冉启蕾 查看:

1915年底,刘伯承乘“大川”轮返川,他沿途在奉节、万县等地发动革命党人、有识之士起兵护国,均得到积极响应。
  1913年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刘伯承从重庆将弁学堂提前毕业,入熊克武部参战。讨袁之战失利后,刘伯承与熊克武、李蔚如等被袁世凯列作要犯通缉。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举国震怒。孙中山号召革命党人熊克武、李蔚如等自滇入川,助蔡锷护国军讨袁;派刘伯承、王伯常等自上海返川东组织起义,以应蔡锷。同年底,刘伯承乘“大川”轮返川,他沿途在奉节、万县等地发动革命党人、有识之士起兵护国,均得到积极响应。次年一月,刘伯承到达涪陵的新盛、大顺一带,凭借这里的地利之便、人和之得作为起义据点。

  大顺地处茅坪正中,三面绝壁,悬崖千尺,距涪陵百余里,自成一域;隔溪与新盛毗邻,来往便当。李蔚如任涪陵军政府长官期间,以廉明正直名闻全县,在家乡大顺、新盛一带有不少亲友。刘伯承到来,对这里的会党头领、志士仁人,晓以讨袁大义,发动组织反袁武装,首先得到李蔚如之叔李次庵、李实藩弟兄支持,李次庵并首先报名入伍。李实藩是当地连封码头袍哥首领,有号召力,刘伯承动员他一起奔走联络,起义渐成燎原之势。王立山有三路队伍,其中新盛办团练的王贡三和他自领的人马共两路归属刘伯承。接着,握有人枪数十的张子昭、热血青年何元干(后曾闻名于川东鄂西的袍哥首领)也纷纷加入义军行列,涪丰边境罗云坝的秀才李正庭偕子李焕堂同时参军,被传为“护国军中父子兵”的美谈。一时间,战将云集,义旗如林,群众传为万人之众。许多州县北军闻之,惊惶莫名,龟缩城内,不敢越雷池一步。刘伯承复北渡长江,到罗家庙与故友老同盟会会员刘云裳联系。刘云裳鼎力襄助,他说服表妹夫、涪陵警卫队长杨光烈带领官兵百余,附俄式步枪百二十支响应起义;又筹措大量黄谷、资金,充实军饷;义军声威大振。2月,刘伯承应璧山县革命党人邀请,协助组建义军工作。事成,刘伯承亲率璧山张明安营,伏击北军周骏师的两个连,缴获其押运的五千套军装。时蔡锷护国军在泸州、纳溪之间的棉花坡与袁军决战。袁世凯命张敬尧、曹辊军沿长江西进,入川增援。护国军情势紧迫,急需有人迟滞袁师,刘伯承遂即返新盛,结集全部义军于大顺场,树帜曰“四川护国军第四支队”,王伯常任支队长,刘伯承任军事总指挥,康云程负责联络,队伍近千人,浩浩荡荡进攻邻近的长寿县城。

  这支队伍经新盛、石沱,北渡长江,直到长寿。刘伯承在长寿桃花街一声令下,顿时号角四起,拍马挥刀,燃起了讨袁的熊熊烈火,义军奋勇直前,短兵相接,杀声阵阵,形成了拉锯似的战场,与长寿北军激战约两小时,始知长寿县警备队内应生变,背信弃约,按兵不动,延误了攻打县城的良机。他认真分析敌我局势之后,果断决定放弃长寿,挥军东下,进攻丰都城。1916年3月19日,阳光明媚,春意浓浓,刘伯承率军进至离丰都三十里的马虎垭屯住。经派康云程侦明敌情,复遣百人潜进城里作内应。布置停当,刘伯承以“暗渡陈仓”计,于20日晨,一举攻占丰都,枪决知事许石生,歼灭守敌北军张朝臣加强营一百余名,追击溃敌于城外河滩。丰都之战,大获全胜。刘伯承在激战中不幸中敌弹一颗,从太阳穴射入,从右眼眶飞出,血流如注,多次昏倒,经抢救才复苏。时北军自下游源源而至,疯狂地向城内倾泻枪弹。刘伯承认为,经长、丰二战,北军再也不敢大胆西进,侧击张敬尧师、迟滞袁军增援,截断长江通道,应援护国军棉花坡之役的目的已达,遂将部队撤至涪陵鹤游坪(今属垫江)。

  刘伯承忍着剧痛在鹤游坪召开了追悼阵亡将士大会,全军无不动容。可刘伯承伤势日重,部队无主;王伯常无统驭能力,且携款私奔重庆,军心涣散,将佐失去信心。刘伯承只好让他们各带枪支队伍分散而去。在康云程、刘伟勋精心护卫下,刘伯承取小道去东山,又行至丛林尖山子,巧妙地歼敌追兵八人,然后辗转至罗家庙找到了刘云裳。刘云裳见到伯承,惊喜交集,不遗余力地为其安全养伤而在自家亲戚友人中奔走,找寻合适的处所,常于夜间为其转换住地,最后选定了陶家岩。

  石马场陶家岩是一座三合大院,院后竹林蓊郁,院前密林苍莽,岩下有深邃的“老虎洞”,僻静清幽,刘云裳的二舅父、老中医龙廷辉和幺舅父龙映樨在此世居。刘伯承或居内院,或住洞中,由龙廷辉处方,龙映樨配药。龙映樨的幼女见刘伯承洗伤换药时痛得额角汗珠直冒,却从不呻吟,视为神奇。月余,脑伤好转,而眼伤益剧。云裳只好赠以新衣、路资,派人与康云程一道护送刘伯承到重庆治疗。途中遇土匪劫场,抬夫逃遁,刘伯承只得绕道到了新盛,先后住旅饭馆及故友处。为了绕道赴渝,1916年夏,刘伯承到了大顺。李蔚如四弟李盘根、堂弟李久师热忱款待刘伯承。李久师曾作军医,给刘伯承治眼,互相结成了忘年交。临别,互道珍重。刘伯承从木洞乘船潜赴重庆,易姓改名,入宽仁医院。

  德国人阿医生在重庆给刘伯承右眼动手术,刘伯承拒绝施行麻醉,他说:“救国救民,来日方长,安能损及神经?”手术毕,阿医生见刘伯承手捏的椅柱已汗水下滴,惊诧地问道:“痛乎?”刘伯承笑答道:“些须七十余刀,小事耳。”阿医生问他怎么知道。刘伯承说:“每割一刀,余暗记一数,定无误也。”后阿医生向熊克武说及此事,称赞刘伯承不是军人,而是“军神”。经阿医生两次手术,换上假眼,刘伯承的伤得以痊愈,又开始了新的戎马生涯。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