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国起义的策动者——吕志伊(2)

辛亥革命网 2015-11-29 13:39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叶祖荫 查看:

护国起义的策动者吕志伊,是云南志士的一个典型代表。他是中国同盟会的核心骨干,也成为了云南革命党人在国家政治格局中的代表。

  吕志伊入滇,引起了袁世凯的惊恐。竟致电云南,企图假手唐继尧对其进行迫害。而唐继尧在对待吕志伊回滇的问题上始而欢迎、继而胁迫劝降、后又碍于情面敷衍应付。这也反映了他当时对待革命党人、袁世凯政府及云南地方各种政治力量的矛盾心理和暧昧态度。然而吕志伊在云南军政界友人的支持下,正气凛然,巧妙周旋,终于立住脚跟,为策动护国起义赢得了一个好的开局。

  二、运动军队 迫唐反袁

  护国起义前的滇军,兵力为两师一混成旅,有步兵8个团,炮兵、骑兵各1个团,警卫2个团。还有1个边防独立营、10个独立连、93个警卫队。共约150000余人。当时的滇军是辛亥革命后国内唯一完整保留下来的、不属于北洋系的军队。其高级军官多为清末留日士官生,多数是当年由吕志伊介绍、主盟参加同盟会的革命党人;其中下级军官多为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生,大多数经受过辛亥革命重九起义的熏陶和考验;其士兵接受过正规、先进和严格的军事训练。滇军的装备也比较精良,军械齐全弹药充裕,还配套建立了军械、弹药军工厂。富于爱国革命传统的滇军官兵,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积极拥护者。二次革命前后,“袁谋刺宋教仁案发,云南同盟会员杜韩甫、马幼伯等即奉孙总理密令回滇运动讨袁”。但由于云南都督蔡锷、贵州都督唐继尧追随袁世凯,组织军队入川,瓦解了熊克武等在重庆的起义“机失势去,事无可为”。然而革命党人在滇军中“实力犹存”。⑧1914年6月,滇军团长董鸿勋、邓泰中、杨蓁及三迤总会会长黄德润与杜韩甫、马幼伯等集资创办了《滇声报》及后来的《觉报》。这两份报纸经常发表新闻、社说、选论,大量报道袁世凯丧权辱国接受二十一条及全国各地抵制日货,反对专制的消息。据杨如轩回忆:“滇声报在昆明出版,常登载反袁社论,揭露袁世凯丧权辱国的阴谋,并抨击亲袁派云南巡按使任可澄等甚为激烈。任令地方审判厅拘囚滇声报编辑徐虚舟等。董(鸿勋)不畏强暴,派兵到审判厅迫使释徐。任十分恼火,谓董干预司法,坚请唐继尧撤免其团长职”。⑨可见,当时革命党人在云南积极进行革命的舆论宣传,反对袁世凯卖国专制的情绪从滇军上下到各界民众不断高涨。吕志伊在这种形势下回到云南,以运动军队为主,策动反袁斗争,把云南军民中不断高涨的反袁情绪引导成为反袁的实际行动,起到了促其质变的重要作用。

  吕志伊到昆明以后,云南军政各界的友人故旧纷纷前往探望、交谈。他亦在大家的掩护下有计划地开展活动。首先,他在滇军中下级军官中发展壮大了中华革命党的组织。据李文汉回忆:“吕天民到滇后,我和田钟谷曾参加秘密会议数次。吕天民介绍我们加入中华革命党。以后每逢星期日,我们都在杜韩甫(第一旅部少校)家秘密开会讨论如何进行讨袁及各方联系诸问题”。⑩同时,吕志伊还分头组织对滇军中高级军官及政界要人的秘密串联。据其回忆:“予回滇后,杜、马、田、李诸君时至予宅密筹方略;予乃担任与邓君泰中、杨君蓁联络中上级军官。而中下级军官则由杜、马、田、李诸君联络”。⑪据李曰垓回忆,当1915年8月,筹安会开始鼓吹帝制时,云南军政各界“群下三五组集,已无日不在秘密筹议运动之中”。⑫由此可见,经吕志伊半年多时间的秘密活动,在云南军政各界中酝酿发动反袁起义的形势和条件已经基本成熟。

  这时,逼迫唐继尧表明态度,争取其支持反袁起义,成了云南军政各界的共识。据吕志伊回忆:“时滇中反帝制最激烈者,上级军官则为罗镕轩、赵又新、黄斐章、叶香石、张开儒、邓和卿、杨映波等;中下级军官则为杜韩甫、马幼伯、李文汉、李植生、田钟谷等。曾秘密在余处开会数次,决定四项办法:一、于适当时机,要求唐氏表示态度;二、如唐氏反对帝制,则仍拥其为领袖;三、如中立,则将彼送往安南;四、如赞成帝制,则杀之。”⑬之后,他们即展开了逼唐表态、争取其参加和支持反袁起义的活动。许多当事人的回忆都记载:黄毓成、邓泰中、杨蓁以及李曰垓、赵伸等人都积极对唐继尧进行陈说。鉴于此时,反袁军官已经掌握了滇军大部主力,尤其是掌握了驻昆明部队的精锐,据邹若衡回忆:“唐发觉,如不讨袁就不能掌握军队。于是表示反对帝制,讨伐袁世凯”。⑭不久,唐继尧正式约见吕志伊,向他表明了态度。“唐一日嘱赵直斋约余前往磋商。谓反对帝制,早具决心。以云南仅有两师兵力,尚不及北洋军十分之一。宜联络各省,多有响应者,始不致失败。欲余往各省担任联络工作,余慨然应允,唐即送余旅费两千元。余启行前一日,正值滇国民大会投票赞成帝制之日。盖唐表面不能不敷衍袁氏也”。⑮以上史实表明:唐继尧表明态度讨袁,策动护国起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同时也表明:此前,吕志伊一直都是云南策动护国起义的核心人物。此后,吕志伊看到云南护国起义大局已定,难以逆转。慨然从大局出发,担负起联络海内外及各省反袁力量的责任,转赴香港,为保证护国起义的胜利而继续奔走。

  三、联络各方 草檄拟名

  吕志伊于1915年10月离昆赴港。当时的香港可谓群英汇聚,翘首以待。据他回忆:“及行抵香港,询之张君荣庭。得悉李君根源、钮君永建、熊君克武、林君虎、龚君振鹏均已到港。方君声涛至越,将入滇。李君烈钧、柏君文蔚、陈君炯明亦不日可到港。因同往访李君根源,知于各省已多有联络。广东亦已布置就绪,拟即发动矣。且李君根源、钮君永建到沪时,已与冯将军国璋之代表接洽,现尚有其代表王君乃昌在港。钮君永建、林君虎则已密入广西,与陆将军荣廷、陈师长炳琨接洽。陆君且派代表蒙君经、曾君彦至港,予均与之接洽”。⑯当时的香港已然成为云南与海内外及国内各省的总联络站,其负责人为张荣庭。张荣庭(1881—1964),字木欣。他从小拜名师启蒙,成年后却弃学从商,曾富甲一方。他经商有道、仗义疏财又有民族气节,是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腾冲人。张木欣1909年就在广州加入了同盟会。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他在香港为被袁世凯通缉的革命党人提供了很多帮助,并曾资助陈其美5千元。1914年,他加入中华革命党,资助孙中山7万元。后来,他筹建和主持了富滇银行香港分行。李烈钧率护国第二军出征广西的军费20万元也是张木欣垫支的。⑰护国起义前夕,他在香港的住所实际上就是云南与各路反袁人士的联络处。吕志伊在香港,依靠张木欣、李根源与从海外各地汇集香港的革命党人、反袁人士、尤其是广西陆荣廷的代表蒙经、曾彦,江苏冯国璋的代表王乃昌等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向他们介绍了云南准备发动护国起义的情况,和他们商谈、讨论了各方响应、策应起义等等重大问题,并向孙中山先生报告了以上情况,为以后护国运动的开展和迅速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吕志伊在香港与各方代表商谈讨论时,对云南讨袁起义军队的名称也作了专题商议。而载人史册的“护国军”这一名称,正是他在这时提出来的。1916年11月3—11日北京《民国新报》登载了吕志伊署名“天民”,回忆护国起义的文章《云南举义实录》。这是在“护国起义”这一历史专用名称还没有被普遍使用,文献记载中首次澄清“护国军”名称来历的重要历史文献。文章明确记载:“而此次护国军之名义,即予于此时所拟议者。予并拟有护国军讨国贼袁世凯檄,交蒙君携回备用。原李、钮诸君先拟有共和军、讨逆军之二名。讨逆军为冯将军所反对,乃存护国军、共和军之二名,供首义者之选用。及云南起义,用护国军名,遂为独立各省所承认。而无识者妄相推测,乃谓蔡君锷居北京护国寺被袁搜捡,因用此名。谓蔡公假公义以报私仇,真不值识者一笑也”。⑱在云南发动护国起义时,也有人倾向讨逆军、共和军的名称。后来,李曰垓力排众议,提出袁世凯称帝是以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为背景的。袁若失败,牵连对日作战也未可知。于是一致同意选用吕志伊拟议的“护国军”名称。从此,这一饱含爱国主义精神的“护国军”之名,即名震中外,载入史册。同时,吕志伊在香港草拟的《致各国驻华公使及领事照会》、《中华民国护国军讨国贼袁世凯檄》等文稿,交由入滇人士带回云南后,前者于1915年12月31日由唐继尧、任可澄以《云南将军署、巡按使署照会》名义,一字未改,全文照用,发给了各驻华公使、领事馆。这是护国起义外交政策的基本文献,吕志伊起草的原稿至今仍保存在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后者于1916年1月2日在《滇声报》全文刊载,后又发表在《南社丛刊》第24集,为时人交口称赞。

  护国起义至今,100年过去了。吕志伊以后一直追随孙中山先生,历任孙中山护法军政府司法部次长、内政部次长、大元帅府大理院院长等职。1919年,他加入中华革命党并向孙中山先生建议,将中华革命党改名为中国国民党。孙中山先生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年10月10日正式更名。第一次国共合作初期,他被孙中山指定为中国国民党改进案起草委员委员、中央参议。由于他在支持韩国民族抗日独立运动中作出过卓越贡献,1960年,还被韩国总统朴正熙追授予韩国总统(大统领)勋章。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他亦无心政坛,后来担任了国民政府立法委员。1940年3月4日在昆明病逝。吕志伊虽然已经作古,然而作为云南民主革命的先驱,作为护国起义的策动者,作为护国军名称的提出者,他对护国运动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是永垂青史,难以磨灭的。

  (作者:叶祖荫,吕志伊外孙。)

  注释:

  ①⑦吕志伊:《吕天民诗集》卷三1943年9月李根源昆明刻印本。

  ②叶祖荫:《吕志伊与韩国总统勋章》,载《中华南社学坛》2014年第四、五、六期合刊。

  ③李根源:《护国军始末谈》,见《护国运动史》101页。

  ④⑯⑱吕天民:《云南举义实录》,载北京《民国新报》1916年11月3—11日。

  ⑤⑥⑧⑪⑬⑮吕天民:《天民回顾录》(遗稿),见《昆明文史资料选辑》第一集。

  ⑨杨如轩:《我所知道的云南护国起义》,见《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十辑。

  ⑩李文汉:《护国起义前蔡锷与唐继尧的关系》,见《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十辑。

  ⑫李曰垓:《答客》,载《永昌府文征》卷二十六。

  ⑭邹若衡:《云南护国战争亲历记》,见《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十辑。

  ⑰叶祖荫:《腾冲木欣图书馆主》,载《春城晚报》(副刊)2011年11月29日。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