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睹三峡四十年

辛亥革命网 2018-11-22 11:08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李泉 查看:

作为一位生长在宜昌并曾长期在宜昌市委和市政协工作的退休干部,我目睹了三峡工程全面发挥效益的全过程。每每想起这段不凡的历程,常常夜不能寐,为此写下一些片断的记忆和感触。

 

  习近平总书记在4月24日考察三峡时强调,我们要靠自己的努力,大国重器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要通过自力更生,倒逼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试想当年建设三峡工程,如果都是靠引进,靠别人给予,我们哪会有今天的引领能力呢。我们自己迎难克坚,不仅取得了三峡工程这样的成就,而且培养出一批人才,我为你们感到骄傲,为我们国家有这样的能力感到自豪。

  作为一位生长在宜昌并曾长期在宜昌市委和市政协工作的退休干部,我目睹了三峡工程全面发挥效益的全过程。深知改革开放这四十年对于几代三峡人、几万三峡工程建设者、百万三峡工程移民、数以万计科技工作者和400万宜昌人民来说是多么刻骨铭心!每每想起这段不凡的历程,常常夜不能寐,为此写下一些片断的记忆和感触。

  充分论证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长江三峡工程列入了议事日程。

  1979年,水利部向国务院提出关于建设三峡水利枢纽的建议,建议中央尽早决策。1980年,邓小平从重庆乘船考察长江及三斗坪坝址和正在建设中的葛洲坝工程。随后在武汉召开会议,他认为:建设三峡工程效益很大,轻率否定搞三峡,不好。请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回北京后抓紧研究。三峡工程从此正式重新启动高速运转起来。

  1982年,邓小平在听取准备兴建三峡工程的汇报时果断表态:“看准了就下决心,不要动摇!”

  经过14个专家组长达两年八个月的扩大论证,1989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重新编制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研究报告》,认为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

  1989年7月21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来到宜昌。当天下午,在三峡坝址中堡岛考察船上,江泽民分别会见宜昌地委书记艾光忠和宜昌市委书记张忠民,就长江防洪和修建三峡工程问题进行交谈。

  张忠民是南下老干部,在宜昌很有威望。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三峡工程肯定要上。”他说,如果不建三峡大坝,再遇到1954年那样的洪水,荆江大堤保不住,我们党不好向人民交代。有人说修了大坝,遇到战争就会出大问题。其实长江涨水时,江水高过沙市的房子屋顶,如果为了泄洪炸荆江大堤不是会出现一样的情况啊?再说,就算遇到战争,为防止敌人炸坝,也可以开闸泄洪降低水库水位。

  江泽民问:“如果出现海水倒灌呢?”张忠民说,在枯水季节三峡水库能够给长江补水,应当比现在的情况还好一点。

  这次谈话进行了将近一个小时。张忠民说,其实这些问题在专家那里早已经有了答案,找我们个别谈,一是要了解地方的同志对修建三峡工程的态度,二是要验证专家的观点,同时对不同的意见进行思考。

  1992年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

  简单回顾这个过程,我们清楚地看到:没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没有三峡工程。三峡工程是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后的最重大的工程。三峡工程的成功建成和运转,使多少代中国人开发和利用三峡资源的梦想变为现实。三峡工程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标志性事件之一。

  从1919年孙中山提出修建三峡工程的设想,到1953年毛泽东主席重提三峡,再到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论证,邓小平实地考察,一次又一次论证,一次又一次交锋,一次又一次权衡,最后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投票。时间之长,论证之充分,在中外工程建设史上是少有的。

  水电名城

  全国人大通过关于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后,宜昌市委立即作出“服务大三峡,建设新宜昌”的决定。宜昌市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三峡工程坝区库区移民,为兴建三峡工程作出了巨大贡献。

  最让人难忘的是坝区移民,时间之紧、任务之重前所未有。但是,宜昌市和宜昌县(现夷陵区)党委、政府全力以赴,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顽强的历史使命感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当时的情景和那些值得尊敬的人们的奉献,永远不能忘记。

  现在的三峡大坝所在地曾是长江西陵峡江心的一个椭圆形小岛———中堡岛。为了兴建三峡大坝,中堡村的村民最早搬出了世世代代居住的家园。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