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睹三峡四十年(2)

辛亥革命网 2018-11-22 11:08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李泉 查看:

作为一位生长在宜昌并曾长期在宜昌市委和市政协工作的退休干部,我目睹了三峡工程全面发挥效益的全过程。每每想起这段不凡的历程,常常夜不能寐,为此写下一些片断的记忆和感触。

  家住中堡村的高勤章,是经商几十年的生意人。他的家距三峡大坝最近,是第一栋要拆迁的房子。兴建三峡大坝,他盼望了几十年。1992年12月24日,当接到为三峡坝区前期施工搬迁房子的通知后,他当天晚上就在外面租借了4处住所,把一家10口人全部安顿下来。第二天,他又请来40多个乡亲,迅速拆除住了大半辈子的家。高勤章为此荣获“三峡百万移民第一人”的美称。在他的带动下,中堡村2000多村民3天之内全部迁出,为施工腾出了1100多亩土地。

  中堡人的奉献精神,在三峡坝区的移民搬迁中产生了神奇的示范效应。移民们纷纷为国家舍小家,主动搬迁。到1994年10月,三峡坝区的移民全部搬迁,为三峡工程提前一年正式动工奉献出了15.277平方公里的施工地,其中的艰难辛苦不是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

  紧接着便是库区移民。三峡水库淹没涉及宜昌市夷陵、秭归、兴山三县区22个乡镇201个村。共搬迁秭归、兴山两座县城,11座集镇,搬迁人口157640人,其中,后靠安置13.3万人,外迁2.5万人,分别安置在宜昌市、潜江、荆州以及江西、河南、上海、广东等地。宜昌市安置区共安置市内三峡库区农村移民6863户25708人,全市共接收重庆外迁移民6615人。三峡移民“舍家为国”,全市上万名干部特别是移民干部“报国安民”,为三峡工程建设立下不朽的功绩。

  宜昌为三峡工程作出巨大贡献,三峡工程给宜昌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使宜昌市从一座小城市建成为中等城市。三峡工程的兴建,使宜昌市成为湖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1993年(三峡工程兴建之前)到2017年,宜昌城区面积由30平方公里增长至153平方公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325元增加到24182元,GDP由103亿元跃升至3857亿元。综合实力指数中,科技、高教、文化、卫生、交通、医疗仅次于武汉,是中国中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宜昌真正成为“世界水电名城”。

  造福千里

  1998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宜昌市下属的枝江市沿江两岸形势危急,宜昌市委书记、市长带领8名市级干部到枝江指挥抗洪斗争,我也是其中之一。

  7月2日到9月4日,8次首尾相接的洪魔袭击百里洲镇。全线超设防线水位22天,超警戒线水位30天,超保证水位线8.7天!最高洪峰水位达到47.78米,比1954年最高水位超出0.49米。全洲10万人民在比洲内平均海拔高出五六米的洪水肆虐下度过了60多天!

  宜昌市政府在百里洲设立抗洪前线指挥部,市长任前线总指挥,宜昌市、枝江市38位厅处级领导上堤,500余名武警官兵、公安干警驰援,百里洲镇3万劳力固守74公里大堤,共排除大小险情250处,创造了百年一遇特大洪水不漫一滴水、不溃一寸堤的奇迹!

  这个奇迹是血汗甚至生命换来的。那段时间,我在抗洪前线看到沿线大堤上到处可见的“人在堤在”的标语牌,各级干部和党员立下的“生死状”,看到那些疲惫不堪的抢险战士和群众,看到那些苦苦等待洪水退去的老人,看到那些受伤、生病坚持不下堤的领导干部,我心里在流血。心想,如果三峡大坝早日建成,“在那个总口子上卡起来”,哪怕“卡”一个小时,降几公分水头也好啊!这种情景,已成为我的永远记忆,伴我一生。但愿“洪水记忆”的噩梦永远成为过去。

  现在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随着三峡工程全面发挥效益,荆江河段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大大减轻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压力。2012年,三峡入库流量达7.12万立方米/秒,洪峰流量超过1998年洪水最大峰值。三峡工程成功发挥拦洪削峰作用,为下游拦洪削峰40%,有效缓解中下游地区的防洪压力。这一年我又到百里洲镇去看了看,1998年那种“万人上堤、生死护洲”的场面没有了,棉花白、洲梨香、人声笑、车流忙,一派祥和气象。我在梨园里同农民交谈,他们说,过去一年中有三个月修堤,三个月防汛,三个月救灾,只要涨水,田里棉花、梨子都管不了,要上堤抗洪啊。自从有了三峡大坝拦洪,加上大堤加固工程保障,百里洲10多年没有大汛,这是在历史上没有的。农民们说,过去头顶一江水,天天提心吊胆,生怕辛苦一年的成果被大水冲走了。现在终于可以安心生产了。

  百里洲是长江中游的一个大洲,1958年棉花(皮棉)单产过百斤,周总理亲自颁发过奖状。百里洲四面环水,最怕的就是洪水,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都花在防汛上,其艰难困苦,没有亲历的人是不能体会到的。荆江沿岸民众在长期与洪水斗争中,谱写出撼天动地、可歌可泣的壮歌,留下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三峡百年梦圆,护佑长江安澜。但是,我们不能忘记“洪水记忆”,用抗洪精神和斗志抓好长江大保护,随时准备应对包括洪水在内的各种自然灾害,为人民造福。

  三峡不仅对防洪有巨大效应,补水效益也正如当年张忠民同志所说,发挥了重要作用。三峡水库在汛期的221.5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成为其在枯水期向中下游补水的调节库容。对于一些应急事件,补水也起到重要作用。记得2011年2月12日,枝江市水陆洲尾水域,由于操作原因,负载990吨汽油的“苏扬油15号”搁浅,汽油随时可能起火爆炸,船毁人亡,给长江造成严重污染,十分危险。长江航务管理局及时与三峡集团公司枢纽管理局协商,三峡水库于2月13日先后两次增加三峡———葛洲坝梯级枢纽下泄流量1800立方米/秒和2000立方米/秒,有效抬升了遇险船舶所在水域水位,确保施救工作于13日下午5时35分顺利完成。

  2009年受降雨、来水明显偏少影响,长江中下游江湖出现罕见枯水位,对沿江居民生活、生产用水等造成很大影响。从10月19日起,三峡水库三次加大下泄流量,使长江干流城陵矶、湖口站水位分别回涨0.77米和0.19米,有效缓解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旱情。

  据防汛部门提供的水情资料信息,2017年3月,三峡出入库流量分别约为8540立方米每秒和6100立方米每秒,补水强度达到40%。2016年冬到2017年春,三峡水库累计为长江中下游“解渴”补水约百亿方,有效缓解了旱情,并抬升了中下游干流航道水深,保证了航运畅通。

  宜昌人民爱三峡

  1985年,我37岁时担任宜昌市委副书记,分管工业,当时最苦恼的就是缺电。那时,国家经济困难,能源特别紧张。葛洲坝发电后,都以为再不会停电了。但是,为了全国经济发展,葛洲坝的电力主要输送到了上海和江苏,宜昌用电并没有好转。为了保证工厂都能够运转,除了事关民生的单位外,均只能停三开四(停产三天,开工四天)。我每周都要到电力局办公,找我要电的厂长排长队,有的为了多开半天工说得流泪。我当过厂长,知道厂长们的心情,但又帮不上他们,心里很难过。

  1986年,国务院领导和中央部委主要领导到三峡考察,在宜昌听取宜昌市委书记张忠民、宜昌地委书记马杰汇报。张忠民在汇报时讲了一个小故事:宜昌小学生上课时,老师问宜昌是一个什么特点的城市啊,学生们一起回答说“水电城”。老师又问,你们最大的希望是什么?学生们回答说“做作业时别停电”。领导们听了这个故事时开始有点笑容,接着是表情沉重,没人说话,会场很安静。张忠民同志提出,葛洲坝电厂能不能给宜昌一台机组的电,现在宜昌生产用电紧张,只能停三开四,居民生活用电紧张,只能轮换拉闸。

  一位部长站起来说,这个要求是合理的,但是不能够啊。宜昌停三开四,上海停四开三,宜昌一度电能出多少产品,上海一度电能出多少产品,那可都是国计民生的东西啊,不能比啊。

  张忠民没有再说话,宜昌的同志也都没有再说话,国务院领导也都没有就这件事表态。他们知道,电对于地方经济发展意味着什么。他们也知道,葛洲坝工程1972年上马时,一下子有10万人进入宜昌,宜昌市这个当时只有12万人口的城市市民节衣缩食,像当年支援前线一样保障10万建设大军的生活物资供应。那时物资极其缺乏,特别是粮食和蔬菜十分紧张。城郊的3万亩菜地全部用于施工,宜昌菜价猛涨,每个宜昌市民一年要多支付将近100元的菜钱,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宜昌市委给省委汇报,配了“菜市长”,专门抓种菜,在长阳等地搞蔬菜基地,保证了市场供应。葛洲坝6万移民全部交给宜昌市。一部分迁到了枝江市董市镇,一部分在城郊安置。宜昌县政府搬迁到小溪塔镇,国家只给了15万元,就是这点钱就把一座县城搬走了。这一切,国家都没有忘记。后来,为了缓解这一难题,国务院同意湖北省开发清江,修建清江隔河岩电站。

  三峡水电站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电能昼夜不息送往华中、华东、广东等地,宜昌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水电名城”。每当华灯初上,我漫步在滨江公园亮如白昼的步道上,心中无限感慨。

  自从1993年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现三峡集团)在宜昌正式挂牌成立以来,由于工作的关系,我与三峡集团有一些联系,见证了集团的发展历程。由于我在宜昌工作时间长,与三峡集团历届领导成员都有很多交往,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他们身上,我深切感受到一点,就是始终坚守着“为我中华志建三峡”的精神。他们在接受党和政府重托,承担起兴建三峡的任务后,不仅要建好大坝,管好工程,还需要时时刻刻经受着各种考验。可是他们坚韧不拔,心无旁骛,精益求精,矢志报国,奉献出世界第一大坝,创造出了100多项世界纪录。

  今年是孙中山先生提出兴建三峡大坝100周年、毛泽东主席视察三峡坝址60周年、三峡工程175米试验性蓄水10周年。在这个重要的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三峡工程视察,对三峡工程和三峡建设给予高度评价,是三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我虽然不是三峡本地人,但作为三峡工程近40年来的见证人,同样感到十分光荣和自豪。

  写下以上文字,只为表达一个心情:三峡工程在宜昌,宜昌人民爱三峡。

  (作者系宜昌市委原副书记,市政协原主席)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