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时期左派力量同蒋介石斗争的几个重要回合
辛亥革命网 2015-10-26 10:53 来源:中共党史研究 作者:杨天石 查看:
中山舰事件后,汪精卫被迫“请假”离国,蒋介石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提出限制共产党人的整理党务案,逐步掌握了党权、政权和军权。为了保证中国革命的健康发展,夺取革命领导权,国民党左派和中国共产党人曾团结合作,同蒋介石进行过几次斗争,取得一定的胜利,夺回了大部分党权和政权,但是,由于未曾触动蒋介石的军权,最终还是失败了。本文是对这几次斗争的一个历史概述。
一、迎汪复职
孙中山逝世后,汪精卫是国民党左派的领袖,迎汪复职的口号最初是国民党左派提出来的。
1926年5月25日,彭泽民在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上提议:“汪精卫同志病仍未愈,本会应去函慰问,并申述本会热望其早日销假视事。”【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史料》(上)第549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9月版。】随后,江苏、安徽、湖北、广西等省党部陆续通电,要求汪精卫销假视事,主持北伐大计;于右任、经亨颐等并电请中央催促【注:《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史料》(上)第575~600页。】。7月9日,蒋介石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党左派的迎汪要求更为迫切。8月初,国民党中央接到汪精卫7月16日的信函,汪表示,辞去在政治委员会、国民政府委员会、军事委员会中所任各职,“销假以后,或在粤,或在别处为党服务”民民何香凝主张借此请汪复职。8月10日,她在中常会第47次会上临时动议:【注: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8月5日。】现在请汪主席销假者既函电纷驰,中央应分别答复及将原函电转汪主席。”【注:《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史料》(上)第635页。】次日,吴玉章由沪到粤,何香凝一见面就哭道:“现在是跟北洋军阀决战的最后关头了;可是国民党内部情形这样糟,怎么办?一个人专横跋扈,闹得大家三心二意,这次战争怎么打下去,国民党怎能不垮台?”【注:《吴玉章回忆录》第136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年版。】自此,二人即不断联络左派,商量对策。
最初,国民党左派计划在攻克武汉后召开国民党三大或临时代表会议,实现迎汪打算。9月,确定召开中央及各省区联席会议。为此,顾孟余自愿联络北方左派,吴玉章亲到长江一带活动。他们制订了两项宣传原则:1.说明本党现状及3月20日事变真相;2.口号为“巩固左派与C.P谅解合作”与“恢复党权,拥汪复职”。但中共中央认为:“第一项太利害了”,怕刺激蒋,要求“含浑一点【注:《对于国民党十月一日扩大会的意见》,1926年9月20日。】
蒋介石对迎汪复职愈来愈疑惧不安。在二届二中全会闭幕式上,蒋介石故作姿态地表示:“汪精卫、胡汉民两同志,我们大家必要请他俩出来,尤其是汪先生,我们必须请他赶速销假,主持党务。”【注:《民国十五年以前之帮介石先生》,第15册,第71页。】但实际上他强烈反对汪精卫回国复职。1926年8月20日,他从广东来电中得悉迎汪情况,认为其目的在“倒蒋”【注:《蒋介石分类日记·军务》,1926年8月20日。】。21日,中央军校全体党员电请汪精卫销假:“党国无人主持,即黄埔军校同志,亦如孺子之离慈母,徬徨歧路,莫决南针。”【注: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8月23日。】这对蒋介石刺激很大,他在日记中写道:“从中必有人操纵,决非大多数之真意,自吾有生以来,郁结愁闷,未有甚于今日也。”【注:《蒋介石分类日记·军务》,1926年8月25日。】由此,他进一步增加了对共产党的憎恨,日记说:“他党在内捣乱,必欲使本党纠纷、分裂,可切齿也。”【注:《蒋介石分类日记·军务》,1926年8月25日。】但是,这一时期,他因嫡系部队作战不力和进攻武昌受挫,受到唐生智的轻视和排挤,正处于困境,对共产党还不便强硬。
9月中旬,蒋介石派胡公冕到上海会见陈独秀,声称汪精卫回来,将被小军阀利用和他捣乱,分散国民革命的势力【注:《中央给广东信——汪、蒋问题最后的决定》,1926年9月22日。】。蒋介石这里所指的“小军阀”,显然包括唐生智在内。蒋介石担心,汪回来,会受到唐生智等人的拥戴,成为他政治上的劲敌。蒋介石要求中共维持他的总司令地位,并要挟说:“汪回则彼决不能留。”【注:《蒋介石最近对于我们的要求》,《中央政治通讯》,第3号,1926年9月15日。】9月16日,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远东局开会讨论迎汪问题。会议认为:广东政府自中派当权以来,纵容官僚、驻防军及土豪劣绅摧残农会,杀戮农民,包庇工贼,打击左派学生,苛取商民捐税,迫切需要从政治上恢复左派的指导权。目前有三条路可走:1.迎汪倒蒋;2.汪蒋合作;3.使蒋成为左派,执行左派政策。但现正处于北伐期间,走第一条路太危险,继蒋而起的李济深、唐生智可能比蒋还右;走第三条路有很多困难;走第二条路比较适宜。【注:《中央致粤区的信——制订左派政纲,促成汪、蒋合作》,1926年9月17日。】。会后,陈独秀对胡公冕表示:“汪回有三种好处。第一,使国民政府增加得力负责人扩大局面;第二,新起来的小军阀与蒋之间的冲突,有汪可以和缓一些;第三,张静江在粤的腐败政治,汪回可望整顿。陈独秀并称:中共只是在以下三个条件下赞成汪回:1.汪蒋合作,不是迎汪倒蒋;2.仍维持蒋之军事首领地位,愈加充实、扩大蒋之实力,作更远大之发展;3.不主张推翻整理党务案【注:《中央给广东信——汪、蒋问题最后的决定》,1926年9月22日。】。由于蒋介石邀请吴廷康赴鄂。9月21日,中共中央与吴廷康会议,研究如何在汪、蒋、唐之间进行权力分配以避免冲突【注:《中央给广东信——汪、蒋问题最后的决定》,1926年9月22日Q1990Q32N11】。会后,吴廷康即与张国焘赴鄂。但二人赶到时,蒋介石已经赴江西指挥作战。27日,加伦劝蒋介石请汪“出任党政”首领【注:《蒋介石分类日记·军务》,1926年9月。】。在苏联顾问中,蒋介石比较相信加伦,因此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的意见常常通过加伦转达。两天后,蒋介石接到了汪精卫的来信,其中心意思是解释中山舰事件,“声明前事无嫌”【注:】。10月3日,蒋介石发出迎汪电报。内称:“本党使命前途,非兄若弟共同一致,始终无间,则难望有成。兄放弃一切,置弟不顾,累弟独为其难于此。兄可敝屣尊荣,岂能放弃责任与道义乎?”该电表示,特请张静江、李石曾二人前来劝驾,希望汪精卫“与之偕来,肩负艰巨”【注:《蒋介石分类日记·军务》,1926年8月29日。】。从电报字面看,确能给人一种情意诚挚的感觉,但是,张静江长期瘫痪,怎么会远涉重洋向汪精卫劝驾呢?
迎汪是为了抑蒋,但是,汪精卫其人,华而不实,脆而不坚,投机善变,并不是同蒋介石抗衡的理想人物。直到1927年下半年,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人才痛苦地认识到这一点。
二、国民党中央及各省区联席会议
1926年9月,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定召开中央及各省区联席会议之后,曾经成立过一个议案起草委员会,成员为谭延闿、孙科、李济深、甘乃光、徐谦、鲍罗廷、顾孟余等7人。从9月14日起至29日止,共开过6次会。其间,左派曾拟提出统一党的领导机关案,将中常会、中政会合并,另选13人组织政治委员会,它可以包括左、中、右三派,但主席及秘书必须是左派。左派的意图很清楚,即罢免蒋介石的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和张静江的代理主席职务。对此,张静江蛮横地表示,这次大会不能提到主席问题,不能反对蒋作主席,声言“请汪复职”,“不啻拥汪倒蒋,余誓以去就争”【注:《民国十五年以前之帮介石先生》,第18册,第5页。】。会下,他又以“前方战事紧张”为理由,对鲍罗廷说:“要蒋先生辞去党政,无异反对中国革命,我们请你做顾问,并不希望你这样做的。”【注: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第300页,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10月版。】在张静江的逼人气势面前,左派决定退让,结果,提案委员会未能提出该案。
联席会议(全名为中央委员、各省区、各特别市、海外各总支部代表联席会议)于10月15日至28日召开,出席中央委员34人,各省区党部代表52人。由于中共中央会前指示各地组织“多派可靠、赞助汪的代表去出席”,“实在不得已再派我们同志去”【注:《陈果夫回忆录》,见吴相湘著《陈果夫的一生》第105页,台北伟记文学出版社1971年版。】,因此,会上共产党人占1/4,左派占1/4强,另有一些半左派,中派和右派仅占1/4。会议主要讨论了下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