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良牧与辛亥革命(2)

辛亥革命网 1970-01-01 08: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刘师师 查看:

  到日樱花极海红,蜻蛉河畔正春风。

  家山自好休回首,一发中原夕照中。

  颇闻徐福童男女,擐甲方为武士装。

  剩有秦时明月在,海天来照读书床。

  新文明接旧文明,浮海东游壮此行。

  繙尽维新豪杰传,匡时毕竟仗书生。

  丘逢甲赠诗饯行四位留学青年隐晦地展示对革命维新的憧憬。四人中,谢良牧是南洋侨商谢梦池的侄子,同盟会在东京成立时的发起人之一;温靖侯是翰林温仲和的二儿子,晚清廪生;饶一梅后来也在1905年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前者创建松口体育会,饶一梅则是松口公学的首任校长;梁少慎又名梁千仞,是晚清秀才,他后来也加入同盟会,是同盟会在汕报纸《中华新报》的负责人,这是后话。

  谢良牧由于在岭东同文学堂早已研修日语,他到日本径直考入弘文书院师范速成科. 这所学校初名叫亦乐书院,为避乾隆帝御讳改名宏文学院(1896-1909年),由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长嘉纳治五郎创办,成为中国留学日本热潮中接受留学生最多、影响最大学校,他们举笔淋漓,通过办报宣传、翻译出版、演讲鼓动系统地介绍西方的各种学说,伸张各自对社会改革的政治立场和选择,主流政治诉求有二:一是康有为、梁启超所主张的是和平改良,保皇的君主立宪制,二是孙中山所主张的是暴力革命推翻满清,鼓吹实现法国大革命式的民主共和国。不同政见的激辩、碰撞和交锋,气象开阔,革命思潮扑面而来,引发新一轮的启蒙运动,加速了菁英群体政治意识的形成,他发奋图强,学习日益盛行的新学,如饥似渴地阅读严复了《天演论》、梁启超《新民轮》、以及不少翻译过来如卢梭、孟德斯鸠等西方著作,近代思想的达尔文《进化论》和卢梭的《民约论》,最早是由黄遵宪介绍到中国来的,他开始了精神上的自我启蒙,从此改变了他人生的轨迹,这期间只是谢良牧人生探索的起始阶段,这为他们日后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反清革命埋下了伏笔。谢良牧到日本后,积极活动,遂在日成立同乡会,在对现实的研究和对西方(包括俄国)各种新思想的广泛汲取中,初步形成了激进的革命主张和社会理想。真可谓思想自由,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多元的社会思潮在这里交汇,为开展革命活动提供了条件和空间,日本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摇篮和桥头堡。在学校里,谢良牧主要与黄兴、张继、程家柽等留日中国学生切磋砥砺,与黄兴意甚相得,同时还结交黎仲实、秋瑾、何香凝、杨度、宋教仁、苏曼殊、梁慕光、居正、冯自由等鼓吹排满革命思想的同学,并引为同志,各种以教育会、励志会、拒俄会,爱国社、青年会等名义的学生团体纷纷涌现,尤其是正赶上留日学生“拒俄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此时,惠州党人梁慕光在横滨设立三合会,拜盟者有谢良牧、冯自由、胡毅生(胡汉民之弟)刘道一(刘揆一之弟)、秋瑾等,留日学生加入者,络绎不绝。目睹留学生慷慨为国的激昂,谢良牧深受触动,他们的激烈和迅猛点燃了救国救民的革命空气,当时,地域性的观念在留日学生中还是非常重的,兴中会以广东人最多,华兴会以湖南人居多,光复会以江浙人为主,无论办社团或是杂志亦然。谢良牧凭借精明强干的能力崭露头角,在他的周围逐渐聚集了何天炯、何天翰、刘维焘、温靖侯、饶一梅、李思唐、方汉成、方次石、方瑞麟、陈蓬士、林菊秋、李仲肩、梁少慎、钟动、林修明等一批志同道合的客潮籍朋友,畅谈革命,办了一本杂志《梅州》,鼓吹和宣传革命。在宿舍或东京近郊的公园,众人每日慷慨悲歌,以救国相勉,蚁聚一处,纵谈革命,酣畅淋漓,留学生凡慷慨抑郁之时,或击节高歌,或狂呼纵酒,或诗兴大发,人莫知其底蕴,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意识,政治空气弥漫了革命气息,感觉自己触摸到了挽救民族危亡的真正良方。1905年,孙中山访问欧美留学界后,于7月由法国抵横滨,在与日本友人宫崎寅藏(别号滔天)、平山周、内田良平和留日学生程家柽等人的交谈中,孙中山从孤军奋战的失败过程逐渐认识到建立全国性革命组织的重要性,认为时机已经成熟,联合日益成为革命运动发展的需要和趋势,亦为当时革命党人的共识,经宫崎寅藏引见,与黄兴等人商谈合作建立全国性革命组织之事,谢良牧亦由冯自由介绍谒见了仰慕已久的孙中山。此时,孙中山着手以兴中会与华兴会为基础,联合其他革命团体组成以反清革命为宗旨的中国同盟会,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政治纲领和主张, 谢良牧参与了同盟会的筹建工作,7月30日,《孙中山年谱长编》说:“与会留学生为黄兴、宋教仁、陈天华、曾继梧、余范傅、 郭先本、姚越、张夷、刘道一、陶镕、李峻、周咏曾、邹毓奇、高兆奎、柳旸谷、柳刚、宋式善、范治焕、林凤游、郭家伟(以上湘籍)、时功玖、耿觐文、涂宗 武、余仲勉、曹亚伯、周斌、陶风集、叶佩薰、王家驹、蒋作宾、李仲奎、刘通、刘一清、李叶乾、范熙绩、许纬、陶德瑶、刘树湘、天桐、匡一(以上鄂籍)、李 勇锡、朱少穆、谢延誉(即谢良牧)、黄超如、区金钧、冯自由、姚东若、金章、王兆铭、古应芬、杜之(木+太)、胡毅生、朱大符(即朱执信)、张树楠、何天炯(以上粤籍)、马君武、 邓家彦、谭鸾翰、卢汝翼、朱金钟、蓝得中、曾龙章(以上桂籍)、程家柽、吴春旸、王天培、孙棨、吴春生、王善达(以上皖籍)、陈荣恪、张华飞(以上赣 籍)、蒋尊簋(浙籍)、康保忠(陕籍)、王孝缜(闽籍)、张继(直籍),以上凡10省共75人。加上先生及宫崎寅藏、内田良平、平山周、末永节4人,合计79 人。”(《孙中山年谱长编》第342—345页)。会上,孙中山首先做了关于革命理由、形势和方法的演说,在讨论新团体组织名称问题时,有人主张成立“讨满同盟会”,谢良牧认为范围太狭,不适应中国革命的需要。这个新团体组织应该各方面的人都能接受,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孙中山先生听取意见后,提议定名为“中国革命同盟会”,黄兴又认为“革命”二字太张扬,容易引起当局注意,孙中山吸取了各方意见,最后定名为“中国同盟会”,8月13日,经程家柽提议举行欢迎孙中山大会,其旨以扩大孙中山的影响,大会在东京麴町富士见楼举行,地方不大,但来了1000多人(一说是400多人),盛况空前,很多人都只能站在走廊上,孙中山会上就革命形势的发展和革命党结盟的意义发表了的演讲,面对会场的汹涌人潮,孙中山高度赞扬革命,他认为首先要推行思想革命,革命不但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中国“陈陈相因,积弊不扫”,更是一次“毁屋而重构”的大革命,要达此目的革命党人就必须团结起来,身临前敌,直捣黄龙,创建共和。孙中山的演讲极具震撼力,勉励他们关怀时事,学成归国,献身革命大业,以振兴中华为己任。革命气息在此冲荡回旋,留学生对孙中山的演讲无不为之动容,如霹雳震天,震醒国人,一次次被雷鸣般的欢呼声和掌声打断,让谢氏兄弟为之深深折服,历史记住了这个时刻。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他们所处的不再是封闭的世界,他们倾注满腔的热情寻觅救国救民的道路,革命推翻清王朝,成为留学生们公开的热门话题,为推翻清朝统治奠定了社会和思想基础,实际上留日学生作为大清帝国掘墓人的中坚力量,孙中山就是他们的一面旗帜。8月20日,在东京赤坂区灵南坂日本国会议员阪本金弥的住宅内举行同盟会成立大会,谢元骧(延懿、即逸桥)带着二弟谢延祉(逢元)、四弟谢延惠(辉元)、五弟谢延美(枢元、即适群,过继给谢梦池,是谢梦池在大陆的唯一代理人)及谢延和(联元,亦作连元,谢梦池之子)共六人同在孙中山亲自监誓主持下加入同盟会,8月20日,同盟会在东京赤坂区灵南坂日本国会议员阪本金弥住所举行成立大会,到会者约百余人。会议通过了同盟会章程,正式确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纲领。章程规定同盟会本部暂设于东京,本部机构依据三权分立的原则,在总理之下设执行、评议、司法三部。执行部由总理直接管辖,下设庶务、内务、外务、书记、会计、调查六科,各科职员均由总理指任并分配其职权。评议部设评议长及评议员若干人,司法部则设判事长、判事和检事长。本部为同盟会最高领导机构,其下属组织为支部和分会。章程规定:国内在上海、重庆、汉口、香港、烟台分别设东、西、中、南、北五个支部,国外在新加坡、布鲁塞尔、旧金山、檀香山分别设南洋、欧洲、美洲、檀岛四个支部,支部之下则为各省区分会,并制定了《军政府宣言》、《中国同盟会总章》和《革命方略》等文件。会议一致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协助总理主持本部工作。内务科朱炳麟、匡一,外务科程家柽、廖仲恺,书记科田桐、胡汉民、但焘、李肇甫,会计科谢延誉(即谢良牧)、何天炯,调查科谷思慎,司法部判事长为邓家彦。判事张继、何天瀚,评议部议长为汪精卫,议员田桐、曹亚伯、冯自由、梁慕光、胡汉民、董修武、范治焕、张树□、熊克武、周来苏、但懋辛、朱执信、吴昆、胡瑛、康宝忠、吴鼎昌、于德坤、王琦、陈剑虹、吴永珊、陈家鼎、秋瑾、孙毓筠、覃振、王善德、程克、黄复生。会议还通过以《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作为同盟会机关刊物(正式出版时改名《民报》),嗣后又陆续推定各省区同盟会分会主盟人。张继、章炳麟、陶成章、汪精卫等先后任《民报》编辑人。先后任各省区分会主盟人者,直隶为张继;山东为徐镜心、丁惟汾;山西为王荫藩、荣福桐、景耀月;陕西为谷思慎、康宝忠;安徽为吴春阳、高荫藻、权道涵、孙毓筠;江苏为高剑公、陈剑虹、章梓、张鲁;浙江为秋瑾;湖北为时功玖、张□、陈镇藩;湖南为黄兴、仇式匡、宋教仁;四川为淡春□、张治、黄复生、董修武;云南为吕天民;贵州为于德坤、平刚;河南为杜潜、朱炳麟;福建为林时□;江西为张世膺、钟震川;广西为刘崛、卢汝翼;广东为胡毅生、何公博;上海为蔡元培;天津为廖仲恺;香港为冯自由、李自重、谢英伯;南洋为胡汉民;岭东为谢逸桥。是冬,谢良牧随孙中山辗转南洋各埠宣传革命,筹组同盟会南洋支部。

  以留日学生为主导的同盟会成立,不仅标志着革命力量的聚集,也意味着包括孙中山在内的同盟会本部领导认为革命风暴的来临,确立了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目标,他们的追求和承担,鲜明显示了这一代中国知识精英前所未有的政治自觉,对推动中国革命团体的形成和传播革命思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盟会因为有这些留日学生的参与,突破了原有地域性的瓶颈,成为一个具有全国性的革命组织,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力量,独立的走上了大变局的历史舞台,同盟会制定暴动、舆论与暗杀并举的三大行动纲领,孙中山的政治主张亦得到了留日学生的广泛认同,剑指清廷。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