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天下|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113周年,辛亥网移动版

首页 > 辛亥纪念 > 纪念活动 >

“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学术研讨会

  2006年1月7—8日,“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主要围绕以下几个议题。

  一、有关民族主义历史演变问题

  有学者从严复、梁启超和孙中山等人的民族主义思想个案入手,考察了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话语构建中的特殊性。有学者以梁启超、章太炎和孙中山为例,考察了儒学资源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观念的生成问题,并得出结论:一方面儒学的本土性、民族性文化特征及其所蕴含的“夷夏之辨”、“天下一家”等内外观念,为近代思想家论证和宣传“民族国家”独立提供了丰富的话语资源和有力支持;另一方面儒学中所含有的“天下主义”、狭隘种族观念等成分,又成为阐述民族主义思想的负累。

  二、民族主义与现代性的关系

  有学者认为民族主义本身就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产物,现代性是其与生俱来的特性,没有现代性就不存在完整意义上的民族主义。有学者以刘师培的中国人种和中华文明西来说为例,探讨了以刘师培为代表的国粹派知识分子在民族主义与国际认同之间求两全的心态及其所导致的两难困境。其他学者则对现代新儒家进行了研究,表明现代新儒家的思想体系中同样存在着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纠葛。

  三、有关民族主义的主要特征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内容是由近代中国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决定的。也有学者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特征概括为三个方面,即:反对目标的双重性;与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有机结合;不断克服狭隘民族主义情绪、理性民族主义占主流地位。有学者对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态度主要是批判的、否定的,认为它多有消极作用而少有积极作用。与此相反,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就是中华民族的自我觉醒。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只有积极作用而没有消极作用,应给予充分肯定。对于上述观点,绝大多数学者表示不能赞成。

  有学者指出,近代民族主义的中心目标是建立近代民族国家,而近代民族国家最基本的内容是独立、统一、民主、富强。因此,凡是有利于实现这些目标的民族主义思想和行动,就是健全的民族主义,应予完全肯定。否则,就不是健全的民族主义,就不应无条件地给予肯定。有学者提出要对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和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进行区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以实现民族独立、建立近代民族国家为主要内容,因此,就本质而言它是一种进步的社会政治思潮。

  在研究的方法与视野上,有学者采用演绎而非归纳的方法尝试构建民族主义的系谱,而另一学者则以中越边境一个家族史为例较为深入地探讨了民族与民族国家的认同问题。有学者从实践层面的民族运动入手,分析其中所蕴涵的传统与近代民族主义之不同价值取向,这不仅弥补了此前研究的不足,而且对解释传统与近代民族主义的不同时代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