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封建”概念的形成及中国历史分期的(8)
时间:2011-04-23 00:00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作者:冯天瑜
(二)自然时序分期:三分法、四分法 就中国历史的编纂而言,日本的中国史学界的相关作品多以自然时序来划分中国史的阶段。据宫崎市定(1901-1995)《中国史》的“总论二、时代区分论”概括[15],日本流行“古代、中世、近世”三分法,如守屋美都雄的《亚细亚史概说·中世编》(1940)的中国史分期为: 古代=上古至战国末 中世=秦汉至明末 近世=清初至现代 平凡社出版的《世界历史大系》(1939)的中国史分期与此略同。 京都学派的内藤湖南的《中国中古の文化》(1947年版)也作三分断代: 古代=太古至后汉 中世(中古)=后汉至五代 近世=宋代以后 内藤湖南的弟子、思想史家武内义雄(1886—1966)的《支那思想史》[16]与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大体同期出版,二书都在东西学界获得好评。 武内氏的《支那思想史》亦将中国史划分为“上世、中世、近世”,具体展开为: 上世:“孔门の二学派”“稷下の学” 中世:“老庄进入儒教”“佛教进入老庄”“道教の成立” 近世:“儒学の倾向”“佛教の新倾向” 东京学派的市村瓒次郎(1864—1947)所撰《东[17]洋史统》,将中国史划分“上世、中世、近世”,具体展开为: 上世篇 上古至春秋战国 中世编(上) 秦的统治至三国 中世编(中) 南北朝时代 中世编(下) 隋唐至宋金 近世编(上) 明时代 近世编(下) 清代 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 东京学派中的唯物史观论者也多持三分法:古代=上古至宋末,中世=宋至明末,近世=明末至现代。 此外又有“四分法”,桑原骘藏(1871-1931)的《中等东洋史》[18]、那珂通世(1851—1908)的《那珂东洋略史》[19]的分期为: 上古=太古至战国末 中古=秦汉至唐末 近古=五代宋至明末 近世=清以后 宫崎市定的《中国史》提出另一种“四分法”: 古代=太古至汉 中世=三国至唐末五代 近世=宋至清末 最近世=中华民国以后。 日本史学界概述中国历史段落,大都在古义与西义的通约上使用“封建制”一词,将其与“郡县制”相对应。明治三十五年(1902)幸田成友撰《东洋历史》(帝国百科全书之一种),称周制为“封建の制”,称秦制为“郡县の制”。铃木俊编《中国史》[20],专列“周初的封建”一目,又将战国时期称“古封建制变动”,对秦汉则冠以“专制体制的确立”。 |